地下铁道宛如强劲跳动的交通脉搏,支撑着城市的地下交通,可以实现快速和大批量输送乘客,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1863年在伦敦运行的,目前全世界已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 个城市有了地铁,还有许多城市正在施工或筹建中.气象条件的优良与否和地铁安全运行、管理、效益等关系极为密切.在祖国首都北京的地铁车站,细心的顾客都会发现地面站口和地下站台均设有气象观测百叶箱,每天进行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足见地铁工作离不开气象保障。
北京地铁运行已有近30年了.1971年地铁年客运量是800 多万人次,到1995年已增至5 亿多人次.地铁在设计时要考虑依据城市气候和四季天气变化等特点合理安排通风亭,以便有效地通风换气,保持地铁通道内部的空气新鲜畅通和气温平衡.近些年来,从对地铁的气象监测情况看,地铁中气温有逐年上升的现象,其原因是人流日益增加,地铁客运量逐年增长,长期超负荷运行.乘客和机车以及车流量增加,热源增加;二是地铁的通风环境遭受到干扰破坏,换气效率降低.例如,通风亭是地铁的“呼吸道”,起着排换空气、降低温度湿度等作用,但一些通风亭和地铁进出站口四周地面绿化地有的减少,有的被建筑物占据或遮盖,当通风亭周围环境被破坏后,虽然大型通风机每天运转,但空气进流量减少,排气效果降低,空气清新度变差,致使地铁内部产生的热气无法有效地排到地面空间.加上街道路面汽车增加,空气污染加重,长久下去对地铁通道和站台内部的局部区域温度分布和空气环境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经地铁有关人员长期观测,夏天地铁内车站大厅温度为27-28C,春秋两季在20℃上下,到冬季是15-16℃.有的地铁工作者反映,冬天气温低些相对好过,夏季最难受.由于地铁本身的封闭式环境,也使得混凝土墙壁积存热量和水汽,当空气相对温度达饱和时无法散热.夏季由于空气潮湿,使不少站台墙壁凝结水滴或流水,有的车站昼夜开着除湿机,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更使人感受闷热难熬,曾经发生过站台服务员在岗位上中暑昏迷的事情.在气压较低的天气或是阴雨天气时,一些工作人员感到憋气难受,易患关节炎等疾病.有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他们常年累月在地下工作要尝试“春夏秋冬”的气候: 在地面是冬天,在站口和楼梯口处感受像春秋,而在地下站台工作和值班室内像是夏天。
为了掌握地铁的气象状况,特别是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情况,80年代中期以来,地铁卫生和技术部门在地铁的地面和地下站台设置了气象仪器,开展气象要素的对比观测,为改善地铁空气环境提供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气象科技数据资料,并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例如针对地铁气温增高现象,将通风亭口的玻璃窗改换成通风百叶窗,把原来封闭的玻璃门改造为百叶拉门或合金拉门,对热力机器增装了风筒式排风机强迫通风降温,人流高峰时限制客流量.为维护和保障地铁的正常运行,保护空气的清新和舒适的气候环境,90年代初期,北京市人民政俯专门公布了市地铁通风亭的管理规定,其中规定地铁通风亭周围100 米为保护范围,通风亭周围10 米范围内禁止搭建建筑物,禁止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与污染物、烟尘粉尘等,从而缓解了地铁气温的升高趋势,使地铁中的气象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其他国家地铁运行中也曾出现过地铁车站和通道内气温升高的现象,有的国家,当地铁内监测到温度明显升高时,地铁被迫暂时关闭停用一段时间,采取控制人流和通风排风措施,等气温降低后再恢复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