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普及.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如大炮、坦克、飞机、军舰、导弹等,都配有相应的雷达、通讯设备及红外线或激光装置.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总是"有矛就有盾".有了电子技术的应用,就会有电子技术上的斗争,这样现代战争中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竞争领域——电子对抗和电子干扰,或叫做电子战。
所谓电子对抗,是指敌对双方利用电子设备和能够反射、吸收电磁波的器材的电子斗争.电子对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无线电刚开始在军事通信中应用时,以截获和破译敌方情报为特征的简单的无线电通信对抗就萌芽了,并揭开了电子对抗的序幕.二次大战以来,炮瞄雷达、导弹制导雷达和飞机截击雷达相继问世,大大提高了武器命中率.与此同时,围绕着兵器控制与反控制展开了更激烈的电子对抗。
我们知道,雷达和无线电通信是现代社会当之无愧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而电子干扰却能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封住,使它们成为"瞎子"和"聋子",或者巧施妙计,使敌人上当受骗.比如,利用雷达干扰发射机作为干扰源,可以发射或转发某种电磁波来压制敌方的电子设备,使它们无法正常工作.我们平时收看电视都有体会,如果附近有电子干扰(如汽车发动机或电焊机等工作时所产生的干扰),电视屏幕的画面就会发生畸变,干扰越强,画面畸变越厉害.同样,当飞机或舰艇上的雷达接收机受到干扰压制后,在雷达距离显示器屏幕上会出现参差不齐的"茅草".干扰电波的能量越大,"茅草"长得越高,把本应能够发现的目标信号给掩盖住了,因为此时目标信号完全淹没在干扰信号中了.而且,无线电通信设备受到强烈的电磁干扰后,耳机中充满了杂乱刺耳的噪声,也无法进行正常的通信联络.另外一种电子对抗手段是欺骗性干扰.其原理是用干扰发射机或无线电台巧妙地模仿敌方信号使敌人上当受骗.对雷达的欺骗性干扰,可使雷达在测定目标、方位、速度时产生错误,破坏雷达跟踪或制导,使敌方火炮、导弹击不中目标.无线电通信欺骗干扰还可以冒充敌台通报、通话,搅乱敌方通信,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电子干扰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盟军1944年6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并最终消灭德国法西斯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盟军的具体作法是:
(1)将计就计,实施欺骗.纳粹德军统帅部曾武断地认为联军将在加莱地区登陆.英美联军将计就计,在多佛尔设置了一个假司令部电台群,不断发出内容适当的电报,故意泄密,造成联军将在加莱登陆的假象,使希特勒陷入圈套。
(2)严密侦察,挖睛扫障.英美联军对德军部署在法国沿海一带的雷达站、干扰站、警报台和电台进行严密侦察,并做到了如指掌.在登陆前夕,又派出轰炸机和战斗机进行大规模袭击,摧毁了德军所有的干扰台和80%以上的雷达站,挖掉了德军的"眼睛",并保证了联军雷达和电台的正常工作。
(3)巧布疑阵,声东击西.登陆前夜,英美联军用一群群小船装着角反射器,拖着涂铝汽球等用于干扰的物体驶向加莱地区,使残存无几的德军雷达误将小船队视为大批飞机掩护下的大型进攻舰队,牵制住了加莱地区的大量德军,减少了联军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的阻力。
(4)施放干扰,出奇制胜.登陆开始时,英美联军出动320 架干扰飞机迷惑德军残存的雷达,掩护了飞向战区的大批战机.庞大的突击舰队始终隐蔽前进,只是在距登陆地点10 海里时,因发动机响声才被德军发现,然而联军5 个师20 万人的突击部队的登陆已是势不可挡了。
6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一种反雷达导弹,是专门用来对付敌方雷达的导弹.其原理是利用敌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作引导,跟踪其信号直捣老巢,最后摧毁敌方雷达站.反雷达导弹第一次出现在战争舞台上是1965年,当时美国利用"百舌鸟"反雷达导弹,攻击越南的高炮阵地.装备"百舌鸟"导弹的飞机,一般先在地面防空高炮火力有效射程外盘旋,引诱敌方雷达开机搜索,然后捕捉其信号,再发射导弹予以摧毁.这种武器曾严重破坏了越南北方地面雷达系统.其后,在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两伊战争中,反雷达导弹都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