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上,封建农业以中国发展得最充分、最典型.三千多年的时间,使中国封建农业,就其形式来讲,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
还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了.经过一千多年时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公元6 世纪30年代左右,我国古代伟大的农学家贾思勰曾写成一部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从那以后,又经过历史各朝一千三四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试择其要者,概念如下:
首先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其意思是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其具体做法,第一是复种,一块地一年不是只种一次,只收一次,而是尽量多种多收几次,如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以便充分利用土地,减少土地的闲置浪费.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我国农民们还见缝插针,发明了套作、间作措施.例如夏天不等小麦成熟收割,就将棉花种到麦行里去,这是套作.又如,一块地里种上玉米,同时就在玉米行间种上大豆,这是间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土地最大程度地得到了利用.第二是精耕细作.要求深耕,耕后将土坷拉细细打碎.作物生长期间,要求反复多锄.当田里杂草刚刚长出时,就要及时锄掉.锄一遍不行,还要锄二遍三遍,甚至六遍.有时虽然地里没长杂草,但也要锄一遍,可以起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丧失的作用.第三是施肥.当时还没有化肥,只施农家肥,又叫有机肥.农民们把作物秸杆打烂切碎,用土覆盖,灌上水,有时也加灌人畜粪尿,以利加速沤制.几十天后,就成为很好的堆肥,耕地时撒在地里,叫作施基肥.除基肥外,播种时先将种子用蚕尿加水拌起来,一起种下去,叫作施种肥.最后在作物生长期间还要根据情况,反复追肥,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第四是水利.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全年降水极不均匀,有时几个月不下一滴雨.有时又会突降暴雨,因而水利问题特别重要.我国农民在古代就积累了许多抗旱防汛的经验.例如在平原地区,建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渠道,既能引水灌溉,又能在下大雨时及时将水排走.在丘陵地区,广大农民们不怕艰苦,不畏辛劳,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水源,尽力保证庄稼生长需水.如用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将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就像我们现在水泵吸水灌溉那样.第五是选种.我国农国很早就懂得种子质量好坏对产量影响很大,因而特别重视选种.年年庄稼收获时,都要仔细挑选子粒饱满颜色纯正的作物果穗,割下来挂在高处.第二年种到专门的制种地里.秋天收获时,先将种子收回来,妥善保管.第三年春天播种前20 天左右,还要用水淘洗一遍,除去劣质子粒和杂质.如此不厌其烦,千方百计保证种子质量。
由于采取这样一些精耕细作措施,我国粮食产量还在古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我国农史学专家吴慧先生考证,战国中晚期粮食平均亩产量为 108 公斤,秦汉时达到132 公斤,唐朝177 公斤,宋朝155 公斤,元朝169 公斤,明朝173 公斤,清朝前中期184 公斤.而直到1989年,全世界粮食平均亩产才176 公斤,还达不到我国清朝早期的平均水平.若只计算发展中国家,则1989年平均亩产156 公斤,连我国唐朝时的水平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只是近几十年间粮食单产才大大提高,可以肯定,西方各国在古代粮食产量不会高于我国.因为欧洲中世纪各国盛行三圃制,与我国西周时的休闲轮种十分相似,估计粮食亩产不会高于我国战国时代的水平。
所以,中国传统农业确实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封建农业楷模.13 世纪时,有个意大利人叫马可·波罗的,曾来过我国,当时我国处于元朝统治之下.他回去以后,写了一本书叫《东方见闻录》,又叫《马可·波罗游记》,极言当时中国之富裕、昌明,引起很大的轰动.许多欧洲人看了以后,都以为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的理想王国,十分向往之至.后来,15 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是起因于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路.那时候,在西方人的眼里,大约"月亮也是中国的圆".这段往事也许可以为我们上述结论作一个注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