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国科学名家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医药学家-李时珍
来源:学生百科图书 类别: ( 字号:   )

湖北省的蕲(qí)县境内,有座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的古城,叫蕲州镇.镇东门外的瓦硝坝,住着一户姓李的医学世家.老爷子是一位走方郎中,常年身背药箱、手摇串铃,奔走于乡镇山村,为病人解除疾苦.医生的儿子李言闻,深得乃父家传,加之勤奋攻读,博览经史,所以不但考取过贡生,还因医术精湛出任过太医院吏目.在蕲州一带提起李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518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中.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对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原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聪明颖悟,才智过人,14 岁便考中了秀才.李言闻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谁知事与愿违,从17 岁起,李时珍接连3 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严峻的现实,教育了李言闻,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不甜啊.从此,李时珍放弃了功名,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 "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 "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 "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 "这是你开的? "时珍小声回答: "是的,不知道对不对? "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病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一样,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相告.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果珍还不服气: "同样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我偏错了? "李言闻答道: "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个果珍说得心服口服.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李时珍20 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 "李大夫你给评评理! 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 "喏,这就是药渣."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 "这是虎掌啊! "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 "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 "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 "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 "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

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定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 "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面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决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1552年,35 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 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自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 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并意识到了它的份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一次,李时珍路过河南境内的一处驿站,见几个车把式正在把一些粉红色的草花放在锅中煎煮.他凑近去看了看,见不过是南方随处可见的旋花,却不知这些车夫煮它有何用? 便向他们开口讨教,一个车把式答道: "我们这些人常年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盘骨多半都落下了伤痛.喝点旋花汤,能治盘骨病呢."李时珍用心把这种药草的形状、药性等记了下来,并把它写进书中。

还有一次,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这武当山,风光绮丽,草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师徒二人仿佛探宝者发现了钻石矿,一下子被这些花草迷住了.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隔山消…… 这些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这天,庞宪劈藤开路,仔细寻觅.突然,他眼睛一亮: 曼陀罗花! 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 李时珍显然也非常兴奋,指点着花儿对庞宪说: "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了.这种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呢."以后,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又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了手术用的麻醉剂。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李时珍深切地感到,这广阔的田野上,处处都是知识的天地,日日都会有新的收获。

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 1578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

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1593年初秋,这位76 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板,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

这部旷世名著有190 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书中编入药物1892 种,其中新增药品374 种,并附有药方10096 个,插图1160 幅.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它那极为系统而严谨的编排体例、大胆纠正前人漏误的确凿证据以及继承中有发扬的科学态度,都令人赞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17 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19 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如今,蕲州雨湖南岸的李时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墓门,横梁上镌刻着"科学之光"四个大字,这便是华夏子孙对他的最高赞誉。

下页:地理学家-徐霞客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