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国科学名家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纺织业鼻祖-黄道婆
来源:学生百科图书 类别: ( 字号:   )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几个世纪以来,它像一座无形的碑,铭刻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女性的光辉业绩;它像一团熊熊的火,温暖着无数勇于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黎民百姓的心.民谣中歌颂的黄婆婆,就是中国古代纺织史上芳名永存的科学技术革新家黄道婆。

关于黄道婆,在我国正统观念的正史中,竟没有一鳞半爪的记载,所以,有关她的生卒年代和详细身世,已无法查考,只能从民间传说和一些零星材料中,得知一个大概。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年那多灾多难的时代.战乱、灾荒、苛捐杂税,把美丽富庶的江南变成了人间地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龙华镇),土地贫瘠,粮谷短缺,百姓更是难以度日,不少人都靠种植棉花、纺线织布勉强糊口。

一天黄昏,18 岁的童养媳黄道婆像5年来的每一日那样,拖着疲累不堪的身子从田里回来,匆匆吃了几口稀饭,赶紧坐到织布机旁织起布来."哐当、哐当",单调的机抒声,伴着她孤独的身影,度过那漫漫长夜.织着织着,眼皮不由自主地粘在一起,"哐当"声听不到了.突然,"啪啪"一阵毒打,黄道婆猛地一个激灵,睁眼一看,又是丈夫那副凶神恶煞般的嘴脸: "好你个懒虫! 我让你偷懒! 我让你偷懒! "丈夫手捏竹棒,一边骂,一边不住地抽打她.过了一阵子,似乎是打累了,这才把童养媳锁在柴房,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皎洁的月光,从窗棂射进来,照着柴堆上可怜的姑娘那满是泪痕的脸庞. 5年了啊,两千个日日夜夜,她就是这么煎熬过来的.公婆恶毒苛刻不说,丈夫更是蛮横霸道.没有一丝温情,没有一点乐趣,这样的日子,还怎么过? 姑娘抚摸着身上的伤,想一阵,哭一阵.蓦然,"喔喔喔",传来雄鸡的啼声."不,我要逃! "她挣扎着爬起来,在柴屋顶上掏了个洞,轻轻钻了出去,向着曙光初露的方向,不住气地跑,跑……

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一艘海船飞驶向中国南部边陲.船舱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瘦骨伶仃的村姑,她就是逃离虎口的黄道婆.也不知经过了多少天的颠簸,海船终于在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靠了岸.从此,黄道婆就在这片草木繁茂、海天宜人的热带土地上,开始了她不平凡的生活。

当时的海南岛,是黎族同胞聚居的地区,棉织业十分发达,生产的棉织品种类繁多,织工精细,色彩艳丽,在全国首屈一指.仅作为"贡品"向皇宫进献的各类棉布就有20 多种.相比起来,内地虽早在3000 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精美的丝织品,但棉纺织业却发展比较晚.棉花产量不高,布匹质量低劣,还不能成为人们的主要衣着来源.从小就在织布机旁长大的黄道婆,惊喜地发现,当地人的棉纺织技术是那样的精湛,当地劳动人民又是那样的质朴善良.在他们中间,她没有丝毫外乡人的感觉,很快就克服了言语不通、习俗不同的种种不便,融进了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

在家乡,棉籽是用手一粒粒往外剥,而这里,却是用一根铁杖往外碾,一次就能碾出许多来;在家乡,弹棉花的弓只有尺把长,而且用线做弓弦,又慢又累人,这里的弹弓却足足有四尺长,弓弦还是用麻绳做成的,一弹就是一大片;在家乡,手摇纺车一次只能纺一根纱,这里的脚踏纺车,可以同时纺三根纱;在家乡,织布机只能织出一色的白粗布,这里的织布机却既能套色,又能提花……这些精巧的工具和技艺,使黄道婆感触颇深,求知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旺盛.她在黎族同胞的悉心传授下,白天学,夜里练,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各道制棉、织布的工序,同时,她又在操作过程中融进了家乡织布技术的长处,使自己的技艺长进更快,逐渐成了当地出名的纺织能手.月圆月缺,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中,黄道婆已在边陲度过了20 多个春秋.这20 多年中,内地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公元1279年,元朝取代南宋政权,统一了全国.然而,不论上层统治集团如何改朝换代,老百姓受苦受难的命运却始终没有变化.在黄道婆的故乡,人们依然劳碌终年却难以温饱,棉纺织技术依然十分原始落后。

20 多年的岁月,也在黄道婆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眼角的鱼尾纹中,记载着她的辛劳,也铭刻着她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常言道: "叶落归根." 进入中年的黄道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终于,在黎族乡亲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她身背纺织工具,踏上了北归的海船……

黄道婆迈着依然轻盈的脚步,走在通往乌泥泾的碎石小路上.家乡的泥土散发出特有的清香,迎接了远归的女儿.回到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当中的黄道婆,生命中仿佛灌注了新的活力.她没日没夜地致力于棉纺织技艺的改造与革新,不仅把自己在海南学得的先进生产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故乡人民,而且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了一套新型的纺织工具,使当地的棉纺技术有了相当大的改进.比如经过她反复试验研制出的三繀式(三个纺碇)脚踏纺车,就被视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它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且也向全世界宣布,黄道婆在国际棉纺织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回到故乡后的几年中,黄道婆没来得及欣赏江南的秀丽景色,也没来得及和亲朋好友叙旧聊天.在纺车和织机的"轧轧"声中,她度过了自己一生的最后岁月.她去世后,当地人民自动集资,公祭三日,以表达对这位无私无畏、勇于实践的伟大先驱者的深深悼念之情。

在黄道婆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数百年之久而不衰.松江棉布不仅深受国内人民欢迎,还远销欧美各地,为祖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黄道婆为开拓我国棉纺织业的广阔天地,为棉布衣衫在华夏大地的普及,为百姓送去温暖和美化生活做出了无私的贡献,她无愧于是劳动人民勤劳聪慧的女儿。

下页: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