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科学巨人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哈雷与彗星
来源:学生百科图书 类别:

1676年,一位年仅20 岁的英国小伙子来到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纳岛.他身材瘦长,精神饱满,文质彬彬,谈吐不凡.他就是哈雷.在他的行装中,有精致的摆钟、半径1.5 米的六分仪、镜筒长7.2 米的望远镜.带着这些东西来做什么? 他到岛上一住定下来,就架起了这些仪器.每逢晴朗的夜晚,他都要站在仪器前观察天体.原来,他是来进行科学研究的。

那时,所有的天文学家都在北半球进行研究,只有水手和旅行家们对这里有所接触,南部美丽的星空始终是一块处女地,从未被认真地测量过.年轻的哈雷下决心要窥测南天星空的奥秘.在英王查理二世的赞赏和哈雷父亲每年300 镑巨资相助下,使哈雷赴南天观测的理想成为现实。

在精心观测下,哈雷得到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数字和结果.哈雷提出,恒星是运动着的星体,只因为离得远,我们才看不清它们位置的变化.1718年,哈雷经过审慎的考虑后,发表了恒星有"自行"的论文,由此开创了恒星空间运动的研究。

每当彗星出现在天空的时候,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它来去匆匆,变幻不定.中国古人称它为彗星,民间称它为扫帚星,在外国称它为"柯麦特"(这是希腊文,愿思也是"扫帚").过去人们对彗星不了解,认为那条大尾巴是地球吐出的气,还有人认为它是燃烧的气体的火焰.1577年,一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第一次想象彗星可能绕太阳运行.后来,牛顿等科学家也对个别彗星做过考察,但是只有哈雷认真系统地对彗星进行了轨道计算,他算出了1337~1689年间出现的24 个彗星轨道,发现23 个都是抛物线,只有一个彗星的轨道是围绕太阳拉得很长的椭圆,这就是1682年底出现的大彗星。

哈雷发现1682年彗星的轨迹与1456年、1531年和1607年曾经出现的那些彗星轨道非常相似.这四颗彗星出现的时间间隔是75年或76年.哈雷认为他实际上是在和同一个彗星打交道.他在1705年写的一本书中大胆地预言,大约到1758年,这颗彗星将再次归来.可惜,哈雷未能活到目睹这颗彗星重新回来的日子.他去世的时候是86 岁.16年后,大彗星果然如期而归了.科学界没有忘记他的预言,决定以哈雷的名字命名这个大彗星——哈雷彗星. 1758年、1835年、1910年、1986年大彗星都如期而至。

由于哈雷的工作,彗星被永远地驯服了.它们也像地球一样,是太阳的众多臣民中的成员.为什么彗星的运动显得那么飘忽无常? 那是因为它们的轨道拉得特别长,以至于有些彗星可能要每隔成千上万年才出现一次,而且只在它们整个轨道上微不足道的一小段中,才能被我们看见。

地球到太阳有多远呢? 几千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对此很有兴趣.天文学上把日地距离作为距离的单位来量度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在哈雷的时代,这个距离是多少,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1716年,哈雷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可以用金星凌日来推算这一距离.在哈雷去世后,科学家终于用这个方法推算出日地平均距离为14950 万公里,至今天文学上还采用这个数据。

在17 世纪末、18 世纪初,哈雷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旅行,测量地磁的变化.他在1693年做出了详细的死亡率表.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用统计方法来研究生命和死亡,并导致了现代保险事业的实施。

1720年,哈雷以64 岁高龄荣任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第二任后长.他拟定了18年的月亮运动研究计划,并坚持研究16年之久.此时不幸中风不起,但他直到18年计划完成之后才告退休,善始善终,他的精神与毅力感人至深。

下页:洪堡德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