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国古代科技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世界茶叶第一书-《茶经》
来源:学生百科图书 类别: ( 字号:   )

扬子江心第一泉,

南金来北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骨,

闲品茶经拜羽仙。

这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咏茶》诗.诗中除表达了他志在疆场卫国杀敌,不念儿女之情的诤诤誓言外,还描写了他戎马倥偬(kǒng z ǒng)之余的活动: 品味品味《茶经》,领略领略饮茶情趣,祭拜祭拜羽仙.这《茶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羽仙"是一位什么样的神,值得文大祥对他(它)如此关注呢?

原来,这《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而这"羽仙"就是这部专著的作者陆羽,人称"茶仙。

陆羽,字鸿渐,别号竟陵子.大约在唐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出生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

关于陆羽幼年时的生活,有一段传奇故事。

在唐朝开元年间,竟陵西北的覆釜洲上,有一座名叫龙盖寺的寺院.寺院里住着智积禅师。

公元733年的一天,智积烧了香,诵完了经,便信步走出了寺院,准备到湖边转转.还没等他走多远,就听见湖边芦苇丛中群雁鸣叫,还不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智积觉得奇怪,便顺着声音寻去.只见几只大雁用翅膀覆盖着一个婴儿.智积很是诧异,自言自语地说: "这孩子将来定非等闲之辈,要不大雁怎么会这样保护他呢? "于是,他轻轻拨开大雁的翅膀,把婴儿抱回了寺院.这婴儿就是后来的陆羽。

在这段传奇故事中,尽管某些情节是出于后人的虚构,但陆羽由智积禅师抚养成人却是事实。

陆羽是3 岁的时候被人送到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见他聪明伶俐,便很高兴地收养了他.智积在收留他的当时,就有了打算,准备等他长大后,让他皈(guī)依佛门,继承自己的衣钵.谁知,事与智积禅师愿违.在木鱼声中、香烟缭绕里长大的陆羽,却不喜欢剃度为僧,他一心只想着学习佛理以外的文化知识.这使智积禅师很是生气.智积禅师对他说: "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就是希望你能修得正果.没料到你竟这样叫我失望.从今往后,你若是能潜心诵经,我便既往不咎;若是执迷不悟,就去清扫厕所,打扫庭院,放牧牛群吧! "

智积禅师本以为陆羽听了这话会回心转意,承认错误,跟他读经礼佛.没料到,陆羽只是默默地听完了他的这番话,并没有表示什么.第二天一早,陆羽竟很早起了床,清扫了厕所,打扫了院子,简单吃了点饭,赶着牛群出去放牧了.当时,陆羽只有10 岁。

陆羽的态度激怒了智积禅师,他训斥陆羽说: "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假如不是看在佛主的份上,我早把你驱除出山门了! "说完,又命令陆羽伸出双手,狠狠打了两下.然而,训斥也好,体罚也好,陆羽仍不改初衷.放牧时,他在牛背上用竹签划字;清扫庭院时,他边清扫边默默地背着前人的诗赋.后来,终于因学习而迫使他离开了龙盖寺。

陆羽12 岁那年的一天.他不知道从哪儿搞到了一篇汉代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写的《南都赋》.那优美而势如贯珠的文字,深深地把他吸引住了.他看了两遍还觉得不过瘾,又学着私塾里学童的样子,正襟危坐地大声朗诵起来.引得庙里的和尚都停止了念经,听他朗诵: "……于是暮春之禊(xì),无已之辰,方轨齐轸,祓(fú)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

陆羽正读得来劲儿,不曾想,智积禅师怒冲冲地来到了他的身旁.智积禅师一把夺下他手中的《南都赋》,厉声喝道: "我看你是得寸进尺,竟敢在这里高声朗诵,坏我僧心.快给我滚到菜地里拔草去,省得你闲着难受! " 此时正是夏季,陆羽含着眼泪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菜园子里拔着草.他边拔边回想着近两年来发生的事,越想心里越痛苦: 岁月一天天地过去,我却不能学习诗书,这如何是好呢? 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子里冒了出来: "逃! 逃离寺院,不再在这里受罚挨打! "

陆羽拿定了主意,便趁这外出拔草的机会逃了出来.从此开始了他漫游、研究的生活。

唐朝时,各寺院饮茶成风.和尚们宁可食无粮,不可饮无茶.受这种环境的熏陶,陆羽从小就喜欢饮茶.但待他长大后,他已不仅仅满足于饮点好茶,而是把心思用在研究有关茶的各种问题上了。

为了考察各地茶叶的情况,他走川东,过鄂西,奔豫北,游越州(今浙江绍兴),至无锡,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还亲自上山采茶,供自己品饮、研究之用.他的好朋友、诗人皇甫冉,曾作诗描写过他上山采茶的艰辛,并对他这种艰苦的劳动,予以深切的关怀。

在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诗中,皇甫冉写道: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道诗让我们体验到陆羽采茶的个易: 千峰万壑,香茶丛生.陆羽独自一人,来到深山中,不知疲倦地采着茶叶.那寂静幽深的山峦,离寺院很远很远。

然而,艰辛的耕耘,必有收获.陆羽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终于在漫漫长夜里、幽幽孤灯下,写出了《茶经》这部不朽的名著。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共3 卷,分为10 篇,约7000 余字.别看它的字数不过一万,但它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言简意赅地论述了茶的起源、茶树的性状特征、茶树的生长环境、茶树的栽培利用、茶树的品种鉴定;煮茶工序和水质品位;饮茶器皿、饮茶风俗,以及茶叶的优劣等。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出现,"天下饮茶之风更盛".这话虽有夸张,但《茶经》在茶的发展和传播史上,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茶经》问世以后,便不胫而走,人们争相传诵.在日本,陆羽被称作"中国的茶祖".日本人说,陆羽同日本的茶道(日本一种传统的品茶仪式,一般在招待客人时举行,以示对客人的敬重)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茶经》一书嘉惠了后人,后人也没有忘记陆羽的功绩.公元804年,陆羽在浙江湖州逝世.从此,人们便奉他为神.据记,唐朝的茶馆都把陆羽的陶制塑像摆供在茶炉上,求他保佑茶水清香、茶馆生意兴隆.人们还传颂着他的轶事,对他进行怀念。

其中一则故事说,陆羽最会煮茶,他煮的茶有着独特的香味.他在龙盖寺的时候,除了干杂活,每天都要给智积禅帅煮茶.而智积禅师则是非陆羽煮的茶不饮,说是别人煮的茶味道个纯.当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禅师为没好茶饮烦恼了好多年,甚至拒绝饮茶.后来,代宗皇帝召智积禅师进宫宣讲佛法,宣讲前,代宗让人给智积禅师献上一杯茶.智积禅师顿觉清香袭人,端起茶杯一饮而尽.饮过这杯茶,智积禅师显出很感叹的样子对代宗说: "贫僧好久没有饮到这味道纯正的茶了,这茶水就像我儿鸿渐所煮的一样! "听了智积禅师的话,代宗哈哈大笑起来,对智积禅师说: "大师所言不差,这正是陆羽煮的茶.朕知道大师喜欢饮陆羽煮的茶,便专门派人宣他进宫,为大师煮上一杯."代宗说完,就让陆羽出来拜见智积禅师。

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它说明的是,陆羽有着精湛而独到的煮茶技艺,以至离别多年的智积禅师,仍能品出他煮的茶味。

还有一则故事说,陆羽对煮茶的水特别有研究.一天,湖州刺史李季卿因事到了维扬,住在扬子江畔的宾馆里.李季卿早就听说陆羽有一手煮茶的绝活,便派人把陆羽请了来,对他说: "陆羽先生对茶有研究,这早已是天下尽人皆知的事.我也是久闻先生大名,只缘没有机会相见.现在,扬子南零这天下煮茶第一好水又近在眼前.本是二妙千载难逢,而今天我却有幸相遇,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 我马上就派人去南零取水,请先生为我煮茶,不知意下如何? "

陆羽笑着说: "既然大人如此看重我煮的茶,那我就不客气了.您派人去取水吧! "

李季卿见陆羽答应了为他煮茶,很高兴,忙吩咐手下军士带着水桶驾着小船到南零去取水.这边,陆羽准备好了煮茶工具,只等南零水一到,就开煮。

不久,水取回来了.陆羽低头往水桶里看了看,用勺子舀了点扬了扬,对取水的军士说: "你取的这水虽然是江水,但却不是正宗的南零水,它好像是岸边的江水."

军士狡辩说: "我划着船去的南零,见到我的人,不下一百,我怎么敢弄虚作假? "

陆羽没说什么,把桶里的水倒去了一半,又用勺舀了些水扬了扬说: "从这往下才是南零水."

军士听了这话,大吃一惊,忙磕头谢罪说: "先生说的没错,是我不对.我从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发现桶里的水晃荡出了一半.我怕刺史大人责备我取的水太少,就舀了点岸边的水来凑数.没想到先生一眼就看了出来."

刺史李季卿在旁边听了陆羽和军士的对话,十分惊奇,赞叹陆羽说: "先生鉴别水的能力真神! "

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采茶录》中记有这段故事,唐朝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也有类似的记载。

陆羽一生致力于茶的研究,并有着自己的做人准则.他对朋友非常真挚,因而,许多人都愿做他的朋友.像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尚诗人皎然等,都是他的莫逆之交.皎然为他写过很多首诗,《唐诗三百首》中的《寻陆鸿渐不遇》,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诗云: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呔,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首诗是陆羽迁居后不久,皎然前去拜访不遇所作.诗人用清淡的笔调写道,陆羽迁居后的新家虽然离城不远,但却很幽静,要沿着野外小路,直走进桑麻丛中才能见到.他的住宅外的篱笆旁种植着菊花.这些菊花大概是迁来后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它们还没有开花.我走过去敲他的院门不但无人应声,就连狗的叫声都没有.无奈,我只好去问他西边的邻居.邻居告诉我,陆羽进山里去了,每天回来都要到太阳西下。

陆羽才华横溢,但却淡泊名利.在他晚年,德宗皇帝曾拜他为"太子文学","太堂寺太祝",让他到朝廷为官,可他毫不动心.他谢过皇帝的恩德,继续在苕溪(今浙江西北部)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经常独自在山林中漫步,拍打着树干诵吟着诗歌.有时触景生情,还会痛哭失声,或者仰天长啸,完全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

陆羽对名利淡泊,而对情谊却十分看重.他小时候由智积禅师抚养长大.尽管后来的日子智积禅师对他很不好,但他逃离寺院后,仍没忘记智积禅师的养育之恩.当智积禅师圆寂(和尚逝世称圆寂)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时,他十分悲痛,并挥笔写了一首《六羡歌》来明志寄怀。

陆羽怀念故土,故土的人们也没有忘记陆羽.为了纪念他,竟陵人在他的故居建了一座陆公祠,并为他塑了像.竟陵县城内有一口三眼井,深近百尺,井水清纯甘甜.陆羽在竟陵的时候,曾常来打水煮茶,因此,竟陵人称这口井为"文学泉".还在井旁竖立了一座"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不独陆羽故土的人们怀念陆羽,中华民族的子孙,乃至一切喜欢中国共茶人们都怀念陆羽.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为中国茶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有功之臣的。

陆羽故乡的人们把竟陵城里那口百尺深的井,称为"文学泉",为什么这样称呼呢? 我们在前面说过,在陆羽晚年,德宗皇帝曾任命他为"太子文学",但陆羽没有就职.虽然如此,人们仍然用这官职来称呼他,叫他"陆文学".因此,故乡人便称那口井是"文学泉"。

下页: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