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颈椎疾病防治专题 < 外科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颈椎病手术的种类和原理
来源: 作者: 时间:

按颈椎病的临床分类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四种。就手术途径而言将颈椎病手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三种:

①前路手术:经颈前方切口、入路进行的手术,具有减压和稳定脊柱两种作用,即通过发病的椎间隙,从椎体前方钻洞或切骨,从骨洞中切除退变的和突出的椎间盘,甚至椎体后缘的骨赘一并切除,以解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然后在骨洞中植骨,使该段颈椎融合,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多个椎间盘受累者,可在同一手术中一起切除和融合。前路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可切除椎间盘及骨赘而不直接干扰脊髓,同时施行椎体间植骨,除去脊椎不稳的动力因素,术后功能受到的干扰小,恢复快等优点。其缺点是不能在直视下看到椎管内病变,手术范围有限度,骨赘切除不易彻底,不适用于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

②前外侧手术:手术途径同前路手术,但其显露范围更大,包括椎体前方、前外侧方的椎体横突及钩椎关节等,可开放横突孔,切除增生的钩状突,扩大椎间孔,松解椎动脉的粘连狭窄,解除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症状,消除病理性刺激,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③后路手术:是指经颈后方切口入路进行的手术,具有在直视下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减压充分等优点。后路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矢状径,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改善血液循环,扩大椎间孔后壁,解除神经根所受压迫,包括各种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关节突切除术等。但后路手术解剖结构复杂,操作困难,手术破坏性较大,术后易发生脊柱不稳,术后形成的骨窗瘢痕可继续压迫脊髓等,手术效果有时不甚理想。

总之,对于不同的颈椎病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颈椎病手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颈椎病为一退变性疾患,主要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变。退变的椎间盘的抗压力与抗牵拉力性能降低,与此同时该节周围的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也随之出现退行性变,以致整个椎体间关节处于松弛状态,造成颈椎椎节的不稳定,更易使髓核向四周移位,形成突出或脱出;颈椎的松动与失稳均可使韧带和骨膜撕裂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及局部的创伤性反应(包括血肿形成),进而血肿纤维化、骨化并形成骨赘以及黄韧带肥厚等,使颈椎管进一步狭窄,当突出的椎间盘、狭窄的椎管、骨赘等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时,临床上就出现了颈椎病的一系列症状、体征。而其病理生理的特点则是椎节的松动与失稳。慢性劳损、外伤及炎症为其促发因素。

随着现代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手术器械的更新,近年来国内外对颈椎病的手术方法日益增多,疗效也逐渐提高,并各自具有特色,但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大致相同的。手术目的不外乎以下两类:

①解除压迫: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骨赘、过于肥厚或骨化的韧带、增生的钩状突、椎板切除或扩大、开放横突孔等,以达到减轻压迫,消除刺激、压迫和粘连的目的,消除脊髓、神经或椎动脉的压迫,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②增强稳定:在椎体间植骨融合,通过人工的方法去除病变节段不稳的动力因素,恢复或增强颈椎的稳定性,恢复其生理曲线,限制局部活动,防止进一步使脊髓、神经受到损害,消除病椎节段的异常活动。


  忠告:本站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不要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哪些因素影响颈椎病手术的疗效 (健康书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