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著作导读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孔子家语》中的德法观: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德主刑辅。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倡“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的德性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方面。《孔子家语》中的《五刑解》等许多篇章探讨了礼治、德治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在《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中,就有哀公问政于孔子的详细论述。孔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鲁哀公问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孔子回答: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绩,记载在典籍中。他们在世时,推行其政令制度;他们过世后,其政令制度就因此而止。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获得人才,获得人才的关键在于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修养的关键在于培养仁爱之心。仁,就是具有爱人之心,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礼是为政之本,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的品德。

关于执政者的品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孔子家语·致思》中有更为明确的论述:“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这是孔子赞美周武王和周公的话,意思是周武王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国家得到了良好治理,进而使天下得到善治。周公以身作则教化天下百姓,百姓顺服,实为至诚。孔子通过赞美武王和周公,阐明了执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不仅如此,《孔子家语·王言解》中还提出了“七教”“三至”的思想:“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其中,“七教”是对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出的七项要求,即君王尊敬老人,那么百姓就会孝老爱亲;君王重视年长者,那么百姓就会更重视兄长;君王乐善好施,那么百姓就会更加宽厚;君王亲近贤人,那么百姓就会选择良友而交往;君王推崇德行,那么百姓就不会对其有所隐瞒;君王憎恶贪婪,那么百姓就不会去争利;君王廉洁礼让,那么百姓也会耻于没有礼节。这些都有力说明,统治者的言行举止和德性修养对于百姓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宽猛相济。在《孔子家语·执辔》篇中,孔子形象地把“德”比喻成马嚼子和马笼头,将“法”比喻成马鞭。他认为,执政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马嚼子和马笼头,要慎用马鞭,否则马会伤、车会毁。执政的首要原则在于德法和刑辟配合,宽猛相济。在《孔子家语·正论解》中,孔子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如果政策宽松了,百姓就可能产生散漫、轻视的心态,这时就要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如果政策太严厉了,就可能伤害到百姓,这时就需要实行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调和宽松,这样一来,国家的政治局面就会平稳和谐。“宽猛相济,政是以和”这一观点,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哲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页:《淮南子》:批评但尊崇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