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开头,或“子曰”、“子谓”后首句的前二、三字。按照习惯,通常把前10篇称为“上论”,后10篇称为“下论”。《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所以它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末蓷勫帝制,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几乎惨遭灭顶之灾。到汉初,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下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今日所读之本经历了两次大改造,一个是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西元二世纪中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定下《论语》今本,并结集了两汉间对《论语》的不同解释。不到一百年后,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本。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
历代注解,三国 何晏《论语集解》南朝 皇侃《论语义疏》北宋 邢昺《论语注疏》南宋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 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 《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李炳南《论语讲要》杨伯峻《论语译注》南怀瑾《论语别裁》杜道生《论语注译》王熙元《论语通释》徐志刚《论语通译》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