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达德、海夫里格、菲舍尔-迪斯考等人演唱
李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及合唱团
Archiv 427 155-2 (2CD)
我们在键盘音乐中看到了一个兼有学者的深邃、严谨和艺术家天然的优美抒情的巴赫,后来又在各种协奏曲和管弦乐作品中,见识了巴赫音乐的更多的人情味,甚至是悄悄地流露于种种乐器间的游戏倾向,而从现在起,我们又将面对一个虔诚敬神的路德派新教徒巴赫.巴赫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为教会服务,为教会演奏,并且为教会的种种需要而写作了大量宗教音乐——198 首宗教康塔塔和数不清的管风琴作品.但虔诚不一定刻板,更不仅是自卑感和唯唯诺诺.它有时也可激发起博大、宽广的英雄主义的豪迈之情,以及对庄严和崇高的美感体验.在传统的路德教“众赞歌”中,这种令新教徒们体验到“因信得生”的自强和愉快,其精神的坚毅果决,一向并不缺乏。
而巴赫这部《b 小调弥撒曲》的感人之处还在于音乐自身的魅力,尤其是那些于静穆中充满柔情的女声合唱的部分,仿佛唱出了灵魂之声及其纯洁之美.并不是随便什么宗教音乐都真正能够表达出如此情怀、如此深刻的精神魅力的.巴赫前无先贤,而在后世的同类作品中,我们知道也只有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和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是和巴赫这首同等伟大的.受难曲都是以《圣经》四福音书所述耶稣受难,被钉上十字架的故事为内容的,歌词通常采用《圣经》的原文,或意译的韵文,由一位男低音扮唱耶稣,另一位男高音充当四位圣徒中的某一位 (这部受难曲里是约翰) ,用吟咏风格的素歌或意大利式的宣叙调分段叙述故事,引导剧情,其间穿插着其他角色的咏叹调和许多合唱众赞歌。
巴赫的两部受难曲,“约翰”和“马太”,是自中世纪以来同类作品的登峰造极之作.事实上,在受难曲中引进路德教的众赞歌,就是巴赫的首创.而在早期受难曲中代表民众的只是一位男中音的祭司而已.巴赫大大扩展了受难曲的概念,歌词既用圣经原文也用意译的韵文,音乐表现丰富、恢弘,并获得强烈的戏剧性,令受难曲真正成为“受难清唱剧”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有了巴赫这两部受难曲,别家的同类作品你可以不理会了.李希特的这个版本,演唱、演奏和录音都非常出色.几位歌手都是唱宗教音乐的专家,既有热情又有节制,情绪的起伏合情合理.合唱队的恬静、肃穆之美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我还很看好约胡姆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演出本(Philips) ,那也是让人难忘的好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