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423 142-2
布拉姆斯没能超越贝多芬的力度,却是比贝多芬有更多委婉的抒情和更为开阔的精神表现.他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既不以瓦格纳的夸张、奢华为然,也不满意浪漫派的放浪形骸,因为浪漫派音乐本质上是即兴曲式的,摒弃严谨的 (或许只有肖邦是例外) .那时的布拉姆斯必定十分孤独.这是一朵奇异的花,本来不该开放在这个季节.然而,浪漫派的舒曼并没有为浪漫主义缔造出它自己的交响曲形式,反倒是继承前人的布拉姆斯,因为他的看来带点腼腆、羞涩,却真正地广阔、深远的抒情性,而将贝多芬的道路进一步延伸,于是既以浪漫派精神填满了古典主义的框架,也为浪漫主义带来了坚实有力的交响乐形式.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布拉姆斯,浪漫派就没有交响音乐。
《第二交响曲》明显是田园情调的,清新而流畅,比前一首更靠拢浪漫派,其抒情意境之亲切、温馨,令此曲具有一种非常女性化的柔美,在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里是人们最容易接受并深深爱上的一首,因此1877 年末的首演应是意料中的成功,并且此后立即得到普遍的赏识。
卡拉扬这个诠释于细腻和透彻中带点含蓄,分寸感相当好,而且唱片录音极佳。
这首具有纯粹之美,被公认是布拉姆斯最浪漫、抒情的交响曲,是可以供奉到绝对音乐的殿堂上的。
1883 年,刚过50 岁的布拉姆斯,就在写这首交响曲的那些日子里,正爱着一位26 岁的女子,即海明娜·施比斯,一位音色美妙的女低音,而且热衷于演唱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某些乐评家是从这个背景来揣摩,何以《第三交响曲》会有如此亲切又如此洒脱的多多热情?
当年许多听众被它迷住了.舒曼夫人克拉拉称它为“森林田园诗”,多么自然而亲切的理解! 但这不是牧童式的天真烂漫的田园诗,而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的豁达和恬静,是秋高气爽的景象.首乐章虽然也是英雄式的悲壮和崇高,其英雄主题却不过是话说当年,并非此时的布拉姆斯还抱有勃勃野心.第三乐章那著名的小快板,恬淡中带点忧郁,节奏上则透出爽朗,美丽而楚楚动人,正可以当作人生真谛的一番平静述说——何苦大包大揽,何必大喜大悲。
代表布拉姆斯创作生涯一大转折的《海顿主题变奏曲》,有两种演奏形式,即双钢琴版本和这张唱片上的乐队版.其主题来自一首当时讹传为海顿所作的《室外管乐组曲》,即被称作《圣·安东尼圣咏》的那个惹人喜爱的曲调.五小节的不规则乐句,犹如行进中的吟咏.此后八段变奏和终曲,曲曲优雅、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