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第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Mercury 432 007-2
虽然没有大作为,雷斯皮基却总是能把小东西搞得很有趣,很好玩.《鸟类》一共五段,由前奏曲加四首分别以某种禽鸟命名的短曲组成,主题都是取自17 和18 世纪古典作曲家的这类器乐曲.“前奏曲”仿效帕斯奎尼 (1637-1710) ,各乐器组在不同音域上奏出温和而令人愉快的音调,也简短展示了后面的素材;第二段是“鸽子”,仿效加罗特 (? —1685) ,双簧管缓缓地吹着一支忧郁、抒情的曲调,第一小提琴则颤颤地模拟鸟儿的羽翅扑扇;“母鸡”主题来自拉莫 (1683-1764) 的同名羽管键琴曲,这也让人想起了海顿的同名交响曲;第四段“夜莺”又再度是抒情式的描写,素材取自17世纪一位佚名的英国作曲家,而雷斯皮基在三年前写的《罗马的松树》里已经用过一回了;最后的“布谷鸟”在结尾处又回到了开头的“前奏曲”,完成了偌大的一个循环。
三个片断的《巴西印象》充分显示了雷斯皮基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利用管弦乐表现力的,尤其第二段“布坦坦” (巴西圣保罗近郊一个大量养蛇的地方) ,用弦乐队描摹蛇类滑丝丝的扭动,十分传神,而且还引用两句天主教圣乐《震怒之日》的主题 (读者一定记得柏辽兹、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都引用过) 来表示作曲家本人观蛇时的恐惧感.不过这样用法有点不正经了。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与法国的拉威尔、意大利的雷斯皮基有些相像: 这三人都是色彩感很好,很重视管弦乐技法的配器大师,都乐于拿自己的,甚或他人的钢琴曲之类,改编成风光旖旎、色彩斑斓的乐队作品,而且还都喜欢掺杂上不同程度的异国情调.里氏这部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直译《舍赫拉查德》) 完全是东方色彩,阿拉伯风光的了.有趣的是,拉威尔也曾用同样的题目作过一套声乐套曲呢。
从舍赫拉查德王后对苏丹王讲的那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个来,当作这部组曲四个乐章的标题.四个乐章都有所谓“舍赫拉查德主题”,即由独奏小提琴来代表舍赫拉查德叙述故事.其实,作曲家差不多也让乐队中每一件乐器单独出来风光过了,感觉正像是一个纷纷扬扬,充满生机的阿拉伯集市.整部组曲音响绚丽而十分精致,几乎每一段曲子都引人入胜。
我再也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曲子比这个更合莱纳的口味,也想象不出还有谁弄这个曲子能有莱纳这般张致! 听过 EMI 的一张比彻姆的名演录 (CDC747717 2 ) ,那里面的表情的确比莱纳的端庄.但那也太西欧化了.而且那张CD 的音质钝了,许多细节淹没在乐队的浑厚里,哪能比莱纳这张的录音,几乎要透到乐队每个人的呼吸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