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学名家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作家张爱玲简介
类别:作家介绍 来源: ( 字号:   )

在"血水浸染、烈火升腾"的大海里, 中国曾有过一个孤岛——上海.上海孤岛时期, 创作力旺盛的张爱玲和苏青, 就像文坛上空闪烁的双星, 颇为人所关注.苏青也很有成绩, 但作品本身却远不能与张爱玲相比。

张爱玲于1952年离开上海, 先香港, 尔后远走他乡, 定居美国.人们看不见云雾中深藏的双星, 并不是双星已经陨落.当地球旋转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那双星才又露出了光芒, 而尤其属于张爱玲的那颗, 却越发显得明亮。

1994年末至1995年初, 我曾给国内一些资深的中国文学研究家写了一信, 并列举三十多位笔者认为本世纪最著名的女作家, 然后依据这些作家作品自身在文学史上自然形成的价值与地位、在国内外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及对中国文学、中国作家的影响, 历史、客观、公允地选出十位成就最大者, 就此征询研究界朋友的意见和看法.他们都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于是"20世纪中国十大女作家", 基本上有了一个科学的名单.每一张"答卷"中都有张爱玲.有的研究家还为她们画了序号, 排了名次, 有把张爱玲排在第二的, 也有第三的。

这个"民意"测验具有代表性, 也具有权威性.张爱玲终于回归了文学本身, 回到文学史上属于她的那个位置。

……

1942年香港沦陷.战争最终把成绩优异、还没有大学毕业的张爱玲赶回了上海, 在静安寺赫德路一百九十二号一幢公寓六楼六十五室同在外国人机构里做事的"单身贵族"、自己管自己的姑姑住在一起.张爱玲从父母建造的物质"天堂"落入红尘, 她得自谋生路, 过一种良心愉快的生活, 摆脱经济困境.在那个她生活过、学习过、寂寞过、孤独过的特殊地方开始了她的笔耕生涯.开始她用英文给《泰晤士报》写作剧评、影评, 也为当过记者的德国人克劳斯·梅奈特(KlausMebnert)主编的《二十世纪》(《TheXXthCentury》)杂志撰写"中国的生活与时装"、《中国人的宗教》、《中国的教育》等, 以轻松活泼酣畅风趣的文笔向外国人阐释中国文化, 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她的"阐释"大获成功, 备受好评, 被这位德国人盛赞为"最有前途的青年天才".这些英文作品后来都被作者译写演变为中文作品如《更衣记》、《银宫就学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等等, 都在当时的中文杂志发表过, 并收入《流言》.她还在《二十世纪》上发表了《妻子·荡妇·孩童》、《鸦片战争》、《婆婆和媳妇》等文章, 先后对《梅娘曲》、《桃李争春》、《秋之歌》《浮云遮月》、《自由魂》、《两代女性》、《母亲》、《万紫千红》、《回春曲》等电影进行了评论.1943年, 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亮相, 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发表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 之后相继在冯和仪(苏青)主编的《天地》、柯灵主编的《万象》、吴江枫主编的《杂志》、周黎庵主编的《古今》及《新中国报·学艺》等报刊上发表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倾城之恋》、《金锁记》及《留情》、《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连环套》、《心经》、《茉莉香片》、《琉璃瓦》、《年轻的时候》、《花雕》等重要作品.这前后几年, 她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巅峰, 是她走红上海滩红遍上海文化市场的鼎盛时期。

……

她的一生, 是在稿纸格子里跋涉的, 有歇息, 而没有停顿, 有高潮低谷, 而没有结束.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都有她的作品出版, 计有小说集《传奇》(1944年, 上海杂志社)、《传奇》(增订本; 1947年, 上海山河图书公司; 1985年, 上海书店; 198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张爱玲短篇小说集》(1954年, 香港天风出版社)、《张爱玲小说集》(1968年, 台北皇冠出版社)、《金锁记》(1983年, 香港女神出版社)、《张爱玲研究卷》(唐文标编; 1983年, 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多少恨》(1987年, 花城出版社)、《回顾展1——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回顾展2——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1991年, 台湾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 散文集《流言》(1945年, 上海中科公司; 196B年, 皇冠出版社, 香港得益出版社)、《余韵》(1987年, 皇冠出版社)、《都市的人生》(1993年, 湖南文艺出版社)、《对照记》(1994年, 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 长篇小说《十八春》(1951年, 上海《亦报》出版社; 1986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秧歌》(1954年,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1968年, 皇冠出版社)、《赤地之恋》(1954年, 香港天风出版社; 1956年英文版; 1991年, 台湾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怨女》(1968年, 皇冠出版社)、《半生缘》(1968年, 皇冠出版社; 1987年, 花城出版社), 中篇小说《小艾》(1952年上海《亦报》连载; 1987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 散文小说集《张看》(1976年, 皇冠出版社)、《红楼梦未完》, 散文小说电影集《惘然记》(1983年, 皇冠出版社)、《续集》(1988年, 皇冠出版社), 电影文学剧本《太太万岁》(写于1947年, 1989年5月25日至30日连载于台湾《联合报》), 红学论著《红楼梦魇》(197年, 皇冠出版社), 译著《国语〈海上花〉》)(1981年, 皇冠出版社)、《老人与海》(1955年, 香港中一出版社)、《无头骑士》(1955年,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爱默森选集》(选译; 1955年, 香港天风出版社)、《美国诗选》(合译; 1963年, 今日世界出版社)、爱默森文选》(1963年, 今日世界出版社)、《欧文小说选》(合译; 1963年, 今日世界出版社)、《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合译; 1967年, 今日世界出版社)、《睡谷故事李伯大梦》(合译; 同上)、《美国散文选》(合译; 1968年, 台湾友联出版社)、《鹿苑长春》(1969年, 今日世界出版社)及《张爱玲全集》(1991年, 台湾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张爱玲散文全编》(1992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四卷; 1992年, 安徽文艺出版社).另外, 她还用英文写过一部小说, 没有出版, 准备译成中文; 用中文写的描写军阀时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也尚未面世。

……

有人说"苍凉、荒远、淡漠, 一直是张爱玲的写作风格; 自嘲、讽喻、调侃也始终是她的笔路."又说她的作品是人性矛盾与时代错乱的倒影.这些观点不无道理."苍凉"是张爱玲最喜欢用的一个中文词汇.她的童年、少女时代、青年时代和日后的人生道路确实布满了苍凉, 因此她的作品不可能不是苍凉的.但也許这就是张爱玲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富有爱心和正义感, 她作品中的这种温馨的宽容及其爱憎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她在上海外滩看见警察打人便写了《打人》: "我向来不愿意看见什么, 就有本事不看见.然而这一回, 我忍不住屡屡回头望, 气塞胸膛, 打一下, 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 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 我恶狠狠盯住他看, 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 很希望能够表达出充分的鄙夷与愤然."(1944年6月《天地》)文章虽短, 却透露出作者"人性"道德中的光辉。

张爱玲远离祖国, 却是一个走过乱世的爱国者.她一生写小市民的心态、坎坷命运, 表现社会群体中同历史纠缠得最紧的那部分人的故事.她爬过的格子成为历史的碑文, 横在东方的天空下, 述说悲凉而苍老的文化.

下页:白先勇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