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学名家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作家三毛简介
类别:作家介绍 来源:

以"小人物"自居的台湾女作家三毛, 是深受台港、东南亚和中国内地广大读者, 特别是青少年欢迎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早被台湾《每月书摘》译成十五国语言, 畅销海内外.1983年5月, 我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编了一本《三毛作品选》, 即一售而空; 1986年应读者强烈要求, 我在《三毛作品选》的基础上又增三毛新作, 编了厚厚的《三毛作品选》, 又被读者抢购一空。

三毛, 原名陈平, 祖籍浙江, 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庆, 是律师陈嗣庆的娇女.她自幼酷爱文学.把读书当成"玩".三岁时, 就对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着迷, 一边猜一边向父母兄弟姐问字, 就这样既弄懂了内容又认了字, 就这样边猜边认字, 学龄前"玩"了《木偶奇遇记》、《苦儿寻母记》、《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集》、《格林兄弟童话》等书.1948年, 三毛随父母去台湾, 当时她六岁, 刚上小学, 对太浅的语文课不感兴趣, 却特别爱读《国语日报》、《东方少年人》、《学友》等报刊.有时还偷读鲁迅、冰心、郁达夫、巴金、老舍等人的"禁书", 对鲁迅的《风筝》感动得了不得.小学五年级时, 迷上了《红楼梦》、在中学里, 也因沉迷于《水浒》、《今古传奇》、《复活》、《死魂灵》、《猎人日记》、《莎士比亚全集》等"闲书"而不能自拔。

……

她决心和沙漠土著沙哈拉威人"打成一片, 他们怎么吃, 我就怎么吃, 他们怎么住, 我就怎么住", "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个性里逐渐掺杂他们的个性".她终于爱上了这儿的人, 爱上了她视为第二故乡的"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凭着这种热爱, 也为回报父母的关怀和期望, 她提起已经停了十年的笔, 写下了新生活的第一个故事: 《沙漠中的饭店》, 紧接着, 是《悬壶济世》、《娃娃新娘》……后来, 她在台湾的父母把这些作品结集出版, 即《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 以及她早期的作品集《雨季不再来》.荷西逝世之后, 哀痛之余又奋起, 除了回台湾文化学院中文系任教外, 又出版了《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谈心》、《随想》、《我的宝贝》、《闹学记》, 以及有声读物《三毛说书》、《流星雨》、《阅读大地》, 电影剧本《滚滚红尘》, 唱片专辑《回声》.此外, 还有四本翻译作品: 《娃娃看天下》(二套)、《兰屿之歌》、《刹那时光》、《清泉故事》。

……

当然, 三毛中期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我认为, 主要缺点是她的笔力有时候太宣扬自己了.如散文《温柔的夜》只是表现"我"对流浪汉的同情和资助; 《搭车客》也是写"我"对沙漠行人的恩惠; 《相逢何必曾相识》则详叙"我"如何善待日本小商人莫里等等.作者为什么要处处表现自己的仁慈和爱心? 这当然与她写作家宗旨分不开的.三毛曾说: "我的文章是身教, 不是言教."(《两极对话——沈君和三毛》三毛信奉基督教, 她认为宣扬仁慈、博爱、人道, 是她的本份工作.固然, 在人欲横流的西方社会里, 作者能抛弃世俗的等级观念, 给贫苦无助者以同情和资助, 是难能可贵的.但是,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 如果能在作品中指出他们之所以贫困的社会原因, 岂不比一般的乐善好施、普渡众生(能普渡吗? )更有积极意义? 至于个别作品叙写鬼怪、巫术, 则显得阴森, 空泛而缥缈.从艺术技巧来说, 三毛的中期作品虽不乏精心佳构, 但也有平铺直叙而少跌宕摇曳之作.所有这些, 都不能不影响作品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下页:张洁、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