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学名家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简介
类别:作家介绍 来源: ( 字号:   )

金庸, 本名查良镛.原籍浙江省海宁县, 1924 年生于海宁的世家大族查家.小名宜生, 笔名还有林欢、姚馥兰等.曾就读于海宁袁花龙山学堂、浙江省立嘉兴中学、丽水碧湖联中及衢川中学, 后赴重庆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 毕业于东吴法学院国际法专业, 其间曾在重庆中央图书馆阅览组工作.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 先在《东南日报》任电讯翻译, 旋考入上海《大公报》任翻译, 1948 年后任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的翻译、编辑、主笔。

1955 年起, 以"金庸"为笔名撰写武侠小说, 在《新晚报》上连载处女作《书剑恩仇录》, 一炮而红.1959 年创办香港《明报》, 其后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自1955 年至1970 年, 共撰写15 部武侠小说, 计有《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

其作品俗极而雅, 雅俗共赏, 尤善将历史引入传奇, 人情世态之摹写均曲尽其妙, 被誉为武侠小说泰斗, 吸引了无数读者, 以至于在台、港和海外, 已形成了对金庸作品进行研究的"金学".其他作品还有政治评论、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 曾把在《明报》撰写的部分时评结集为《香港的前途》, 并著有历史人物研究《袁崇焕评传》等.1986 年获香港大学颁授社会科学荣誉博士; 1988 年被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聘任为名誉教授.亦涉足政坛, 曾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附:皈依的心路(金庸)

池田:金庸先生信奉佛教, 且对佛学甚有造诣, 先生皈依佛教, 是缘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皈依佛教, 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 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 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 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 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雷, 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 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 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 他还年轻的时候, 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 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 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 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 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 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 我阅读了无数书籍, 探究"生与死"的奥秘, 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 有不少精湛的见解, 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 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 这时回忆书中要义, 反复思考, 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 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 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 但是, 关于"生命"的问题, 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 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 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 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 下页就会出现, 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 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 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 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对于"生死观", 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 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 佛典浩繁, 不可能一口气学完, 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 有数万卷之多, 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 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 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 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 潜心思索, 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 在古文的翻译中, 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 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 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 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 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 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 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 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 由此而产生了信仰, 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 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 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 我内心充满喜悦, 欢喜不尽——原来如此, 终于明白了, 从痛苦到欢喜, 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 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 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 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 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 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 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 解释佛法, 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 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 为了令人相信, 甚至说些谎话(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 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 有"永恒", 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 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 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摄影集", 可以一页一页翻转的, 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 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 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 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 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 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 后再研读大乘经典, 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 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 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 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 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 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 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下页:老舍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