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现代文学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来源:《菜根谭的智慧》 类别: 作者:

人情世态, 倏忽万端, 不宜认得太真.尧夫曰: "昔日所云我, 今朝却是伊; 不知今日我, 又属后来谁? "人常作是观, 便可解却胸口矣。

倏忽: 极微不足道的时间。

罥: 结, 牵挂, 牵系.鲍照《芜城赋》有: "荒葛罥涂."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真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 所以对任何事都不要太认真.宋儒邵雍说: "以前所说的我, 如今却变成了他; 还不知道今天的我, 到头来又变成什么人? "一个人假如能经常抱着这种看法, 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烦恼与杂念。

孔子说: "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说, 已经做过的事不必劝谏, 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人们常说: "凡事不能不认真, 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 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讲究认真, 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 不必太认真, 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 往往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 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 结局却能化险为夷。

在人群里, 理解和宽容比什么都重要, 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人山人海里有了它, 大家心情舒畅, 事业兴旺发达, 道路顺畅。

寻常家饭素位风光

有一乐境界, 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 有一好光景, 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 才是个安乐窝巢。

乘除: 消长。

素位: 安于本分, 不作分外妄想.据《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朱熹注: ‘素犹见也, 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 而为其所当为, 无慕乎其外之心也.’"

只要有一个快乐的境界, 就会有一个不快乐的事物相对应; 只要有一个美好的光景, 就会有一个不美好的光景来抵消.可见有乐必有苦, 有好必有坏, 只有平平凡凡安分守己才是快乐的根本。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 我们且看下面两则故事:

孔子见齐景公, 齐景公要把廪丘送给孔子作为他的养生之资, 孔子推辞没有接受.他回来对学生说, 君子应当先立功, 后受禄.我今天给齐景公提了很多建议, 他都不采纳, 却要把廪丘送给我, 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就驾着车离开了齐国.(《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

孔子问颜回: "回呀, 你家里贫穷, 住得那样窄小简陋, 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回答道: "城外有块土地, 可以供我吃饭喝粥; 城内有块土地, 可以供我穿衣; 家里有一张琴, 可以用来自娱, 老师您教的大道, 足以给我无上乐趣, 所以我不愿去当官."(《庄子让王》)

这两个故事从两方面回答了上述问题.一、和所得不相称, 无功受禄, 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 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 二、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 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获取。

生死成败一任自然

知成之必败, 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 知生之必死, 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劳: 过分地费心思。

做事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 一个人如能洞悉此中道理, 凡事就不必太积极于求得成功; 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 一个人如能明白这种道理, 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就不必费尽苦心过于强求。

孔子说: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又说: "没有认识命, 就不能算是君子."又说: "我自己是到了五十岁才知道天命的."

孔子的一生汲汲忙忙, 克己复礼, 游列国, 说诸侯, 但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却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他说: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 尽了一切努力, 而又归之于命。

只有"知命"才真正是人生智慧, 而且是很高境界的人生智慧.国家元首、亿万富翁, 以至村民百姓、芸芸众生, 无论地位高低, 能力大小, 总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总有些无法做到的事情, 总有够不着的、达不到的、无可奈何的, 一句话, 总有限定, 总有失败, 总有不如意.怎么办? 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 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结果和事后事实, 不一味患得患失, 耿耿于怀。

一僧问慧玄: "请问有什么解决生与死这个问题的办法吗? "慧玄闻后大声叱喝道: "慧玄这里无生死."慧玄的老师大灯国师曾入丐帮中, 后得禅道.他一只腿有疾, 不能结跏跌坐.临死之际, 他对病腿说: "以前我听你的, 今天你得听我的."随即折断病腿, 端正禅坐, 立刻入化了.慧玄于某日一身行脚打扮, 与得意徒弟宗弼禅师, 一起行脚至风水泉处, 慧玄即立于大树之下, 恳恳垂训, 站着死去了, 后称为立化.安徽潜山三祖寺至今存有当年三祖僧璨立化的"立化塔".禅者之生死洒脱无碍。

下页: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