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学名著导读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孙文学说》·孙中山
来源: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作者: ( 字号:   )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辛亥革命推勫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和妥协,革命的果实被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大地主大买办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珉主革命力量,领导和发动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但屡遭失败。为了总结中国长期珉主革命的丰富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探讨继续前进的道路和方法,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孙中山于1918年写成《孙文学说》,即巨著《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心理建设》。孙中山一生著述颇丰,而哲学专著只有《孙文学说》。

《孙文学说》吸取了西方机械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进化论的自然发展观,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认为世界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物质进化时期,其二为物种进化时期,其三为人类进化时期。物质进化是指宇宙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以中国传统的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概念当作西方19世纪自然科学界提出的物质性的以太的译名,认为物质进化是由于以太运动而产生电子,而形成元素,而聚为物质,而形成地球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种看法坚持了宇宙本源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又超出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水平。物种进化是指生物进化的阶段。孙中山把细胞理论和生物进化论结合起来,认为整个动植物有机体,以至于人类,都是由细胞即生元发展而来的,按其所固有的变化能力和进化规律,经过物种的生存斗争,自然选择,新陈代谢,不断由简而繁地发展。这种对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解释是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观点。

为解释精神意识的来源问题,孙中山提出生元有知,认为生元是有知觉灵明的,这一提法模糊了生物和人类的本质区别,把作为物质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人脑才具有的知觉和思想归结为一切细胞都具有的属性,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人类进化是指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的发展过程。孙中山认为,人类进化的目的是解除世界上存在的各种痛苦,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他反对把物竞天择的原则应用到人类社会,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沙文主义,有非常积极的现实作用。但他把人类进化的原则说成是互助,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孙文学说》最重要的是提出并系统论证了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学说,这也是孙中山哲学思想的最精彩部分,即他的进化论的唯物主义知行学说。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革命党人思想保守,意志衰颓,对资产阶级珉主革命的道路、方略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动摇,因而引起革命队伍分化。这些人的理论依据便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理论,他们认为孙中山的理想太高,在中国行不通,百般抵制孙中山提出的许多革命主张。保皇党人也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因而反对革命。可见这种学说在当时已经不同程度地成了反动派、资产阶级右派、改良派和革命队伍中的蜕化分子用以反对革命的理论基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原意是知并不难,问题的关键是把知见诸行,知之是为了行之,知而不行是最大的祸害,是在知先行后的前提下强调知行一致,反对知行分离,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知易行难的思想却被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奉为永恒不变的绝对教条,成为保守、盲从、因循守旧的封建意识形态。孙中山认为他在革命实践中遇到的最大的思想理论上的祸害就是这种思想及其与之相近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这种思想的流弊是:因为知易,所以就想先求知而后行,但一遇困难,就不去求知了;因为行难,所以不知就固然不去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就无可为者了。结果是,既不能求得真理,又不能有所行动。因而当务之急是从认识论的高度搞好革命党的心理建设即思想建设问题。

为了论证知难行易说,《孙文学说》把行即实践提到认识论的突出地位,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来源于行,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书中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等十事来证明行先知后的思想,证明获得真知需要一个艰难的行的历程,行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是促进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在行和知的关系上,行是占头等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知是由行派生的。《孙文学说》中的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行则已初步包括人类的广泛的生产活动、科学试验和资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虽然仍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有原则区别。这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知行学说较之古代的知行学说,有着崭新的内容和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行先知后的思想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质的反映论,是资产阶级珉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孙中山从超阶级的进化论出发,从认识的角度把人分为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先知先觉者是英雄豪杰,是支配者;后知后觉者是先知先觉的助手;不知不觉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实行家,只有在先知先觉者的指导下,才能奋起竭力乐成。这显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所共有的唯心史观的表现,由于他们不承认人民群众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所以必然无法在知行观中彻底贯彻唯物主义。

从行先知后的基点出发,《孙文学说》正确提出了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知和行进行不息的观点。

认为人类在行中获得科学知识,再把知用诸行,推进行的发展。在行的基础上,人的知识随着宇宙的发展而发展,宇宙事物的发展没有止境,因而人的认识的进步也永无止境,知和行就是这样相生相长永不停息的。

《孙文学说》把人类的知行划分为三个时期:不知而行时期,行而后知时期,知而后行时期。这样就把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含有机械形而上学的因素。但这三个时期是与人类进化三时期:由草昧进文明,由文明再进文明,进而达到科学昌明时代紧密相连的。在具体论证这个命题时,也兼顾了各个时期知与行的关系,在每一个时期并非只有行而无知,或只有知而无行,而是知和行都进化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证明了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过程相一致。因此,这一理论中包含有合理的内核。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而探讨知行问题的思想家。他为革命力辟传统的知易行难说之非,主张知难行易,要人们敢于行,积极投身革命实践,这对鼓舞革命党人的斗志,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知难行易的知行观的提出,展开了中国近代认识论上的革命,把中国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应指出,从纯粹的理论角度看,知和行的关系不是用难易所能衡量和说明的,因而用知难行易来解释知行关系并不是很科学的。

《孙文学说》奠定了三珉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珉主派的进化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由于时代的限制,孙中山当时所论证的仍然没有超出旧三珉主义的范畴,但他的进化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新三珉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

下页:《伊索寓言》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