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哲理故事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杞人忧天
来源:哲理故事 作者: ( 字号:   )

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杞: qǐ〕.他担心天会掉下来, 地会崩坍〔tān〕, 大难到来躲也没处可躲; 因此愁得饭也吃不下, 觉也睡不着。

有人见他愁得可怜, 就去开导他, 对他说: "天不过只是一团气, 地面以上就是天.你整天吃住呼吸都在天当中, 它怎么会掉下来呢?"那位杞国人说: "天既然只是一团气, 日月星辰不是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只不过是一些会发光的气, 即使掉下来, 也伤不了人."

那位杞国人说: "地崩坍了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 "大地广阔, 无边无际, 从你的脚底以下, 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它往哪里坍呢?"那位杞国人听了这些开导, 才放心了。

后来, 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比喻不必要的或者没有根据的忧虑.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在一首诗中说: "杞国无事忧天倾", 说的就是这件事.故事中的这场辩论, 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认识水平。

那位杞国人的担忧没有根据, 他那个时代离开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 世界上并没有发生他所担心的那种事.开导他的人的论据也并不科学.我们现在知道, 天上并不都是气, 日月星辰, 有的是气体, 有的是固体, 有的是等离子体, 有的是超固态物质.这些东西包括地球在内, 都在发展变化, 总有它们毁灭的一天.据科学家研究, 星体坍陷或者瓦解, 星体之间相撞, 这样的事都是可能发生的.所以, 我们说杞人忧天、自寻苦恼, 只是说他把时间的尺码弄错了, 以为这样的事会很快发生.如果把时间放得更长远一点看, 例如看到几十亿年以后, 就不能说那位杞人的担忧没有一点道理.当然, 用不着等到那个时候, 人类早就会有巨大的进步, 能够找到对付这种灾难的办法了.说一件事情会发生, 或者不会发生, 都离不开时间这个标尺.离开了时间因素, 許多事情就说不清楚。

我们说过,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时间, 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 它的发展变化总有一定的顺序, 每一个阶段都要持续或长或短的过程.这就是说, 离开了时间, 不可能有物质的存在。

时间有两个特点.一是时间也和空间一样, 就宇宙而言, 是无限的.人类的历史有二三百万年, 但是在人类出现以前还有更长的生物进化阶段.地球的历史大約有四十六亿年, 可以算是悠久的了, 但是在此以前, 它还在原始的太阳星云中经历了更长的时期.现在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古的天体信息, 大約是一百亿到一百五十亿年.但是还远远不是尽头。

过去有个外国人, 曾经根据《圣经》计算出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刻, 是耶稣 (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 诞生前四千年的十月二十三日.这种计算, 在今天的人看来, 当然只是笑话.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似乎从前没有世界, 也没有时间.既然如此, 那么这位盘古是从哪里来的呢?

过去的时间无穷, 今后的时间也无尽.熊熊烈日, 还可以像现在这样"烧"五六十亿年, 才进入它的老年期.银河系的生命能有多久, 现在还无从预测.許多宗教都爱预言世界的"末日", 在我们看来, 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时间的第二个特点是: 它只有一个方向.光阴一去不复回, 时光永远不会倒流.有的科学幻想小说中说人可以回到古代生活.这种幻想虽然很迷人, 却不是科学。

无限的时间, 在每一个人手里又变成了有限的东西."无穷岁月增中减", 过了一天少一天.今天永远只有一个, 每天也只能有一个早晨, 你失去了这一分钟, 就再也不可能把它找回来.抓住每一分钟可以利用的时间, 你的一生就能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如果把一个一个时机都白白地错过, 再后悔就来不及了.特别是少年时期, 时光更可宝贵.有一首唐诗说: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年纪大了, 总不如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好; 错过了这个时候, 就是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时期.怎样使"少年时"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精打细算的问题。

(故事见《列子·天瑞》)

下页:曲突徙薪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