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文章正文 < 佛学典故 < 文学故事 < 休闲文摘:当前位置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儿死在地,父亦不愁,家人无悲
来源:佛教故事 作者: ( 字号:   )

出《佛说五无返复经》

先把‘返复’与‘梵志’解释一下,返复二字如此用法,惟见经文,他处少见。以意会之,当是‘恩情酬报’之意,然则‘无返复’当略似古文‘凉薄’二字。敝乡俗语,凡衣料等物麻劣不经久者,谓之‘反覆不起’,亦曰‘无反覆’,意亦相近。盖反覆与返复音义同也。‘梵’是印度语‘清净’之意,梵志者,志求清净之人,或在家,或出家,但皆指外道而非佛门。外道者,于心外求法者也。此梵志欲得学问,正是心外求法之注脚。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说法,有一梵志,老远从罗越只国而来,梵志之旅行并不是寻快乐,乃是寻求学问,所谓游学是也。他到了舍卫国,无意中看见一桩奇事,原来舍卫国处于热带,蛇类很多,其极毒者,啮著人可以立即致死,直到如今,印度人每年死于毒蛇的还很多。那时梵志所见,是父子二人合作耕田,忽然窜出一条毒蛇,把那儿子啮了一口,儿子登时倒毙,那老子见了,只顾自己耕田,对于地下才死的儿子,正眼也不看一下,更没有什么悲啼落泪的举动。梵志很觉诧异,问老人道:“此是谁家的儿子?”老人答言:“是我的儿子。”梵志道:“既是令郎,那你老人家眼见他如此惨死,怎会一点不啼哭?”老人道:“人生总归要死,好比种种兴盛现象,迟早不免变成衰败,人既死了,若是善人,自有他的好报;若是恶人,也自有他的怨怼。即使我愁忧啼哭,对于死者又有什么益处呢?”老人这样说了,又很镇静地向梵志打量一番,说道:“我看你这位先生,要到城中去吧?顺便拜托一事,我家在城中某处,请你走过我家时,向家人说一声,儿子已是死了,叫他们送饭时,只送我一个人的饭便是。”梵志心想,这老头儿是怎样一个人,却这样没有返复,儿子死在地下,毫不悲哀,反自由自在顾自己吃饭,世上不慈爱的人,要推他第一了。那梵志行到城中,找到耕者之家,会见死儿之母,便告知他:“你的儿子已死了,他父亲叫我带口信,只须送一份饭食。”儿母闻言,只答应著,只向梵志道谢,也没有哭泣之容。梵志一发诧异,问:“老母不怜念令郎耶?”母便比譬给梵志,说道:‘这个儿子托生到我家时,我并没有招呼他来;现在他自己死去,我也留他不住。譬如旅行的人,路过旅舍,便寄宿而暂为主客,明天旅客自去,主人当然不能留,也不须留。我们母子关系也是这样,儿子的去来,随他自己的业缘,我一点都救护不得。”梵志心想,这一对老夫妇,难为他们如何选配,倒是一般的硬心肠。因见死儿的姊也在,又问道:“令弟死了,怎么你也一点不啼哭?”儿姊也比譬道:“譬如巧手匠人,入山斫得木材,编缚成大木排,放在水中航行,忽然遇著大风,把木排吹散,那木材便各自随波流散,彼此不能连结。我们姊弟俩也是这样,偶然因缘和合,生在一家,但寿命各有长短,死生没有一定,会合的终须离散,我弟寿命已尽而死,做阿姊的如何用得出力?如何救得了他?”梵志又语死者的妇人道:“你的丈夫死了,你怎么也不啼哭?”妇人也比譬道:“譬如空中的飞鸟,夜间偶然停宿在同一高树枝上,一到天明,各自飞开,寻取饮食。飞鸟有缘则会合一处,无缘即各自飞散;我们夫妻也是这样,无常一到,各随本命,谁不能救谁。”梵志又向他的奴仆说:“你们小主人死了,怎么不啼哭?”奴仆也说比喻道:“我们主人的一家,各有因缘而和合起来,我好比一头小牛,跟著大牛走;人家把大牛杀了,小牛在旁边,无法救大牛之命,啼哭有什么益处呢?”

梵志听得满肚皮不痛快,自恨怎会如此不识好歹,狂自老远跑到这里来。一向听说舍卫国人是孝顺奉事恭敬三宝的,所以远来求学,岂知到得这里,方知都是无返复的人,这还有什么可学的?不过既已来了,没有见到佛而空自回去,终究是缺陷,于是问过往行人道:“请问佛在何处,想去请开示。”行人答道:“近得很哩,就在只桓精舍。”梵志即到佛前,稽首作礼已毕,退坐一边,只合掌低头,并不开口请问。佛呢?早已了知他的一切了,为欲开示济度他,故意问道:“为什么低了头,愁忧不乐?”梵志道:“因为希望的事不能如愿,违我本心,所以不乐。”佛复问梵志:“你有何失意,只管说来,何必如此愁忧?”梵志答道:“我远从罗越只国来,欲求学问,岂知到得此地,劈头就遇见五无返复。”佛问道:“怎样的五无返复?”梵志道:“我见父子二人耕田下种,儿被蛇啮死在地下,那父亲也不愁,他们一家大小五口,都无一点愁悲,是为大逆。”佛言:“不是这样说,你所说的不合真际,这五个人,其实最为返复。他们知道身体不能常存,人们不能保持自己的身体,自古圣人都不能免,凡夫死了,为什么要大哭小喊,这是对于死者没有益处的。世俗种种迷恋,没有真见识,所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息。”梵志听了,心开意解,说道:“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盲得视,如暗得明。”于是梵志即入正法之门,不久得道。

 
· 下页:家亲眷属遇合,皆由宿世因缘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