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文章正文 < 孝与戒淫 < 善书推荐 < 般若人生 :当前位置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2.佛家——述之以恩德
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作者:钟茂森(定宏法师) ( 闁诲孩绋掗〃鍛般亹閿燂拷: 闂佸憡顨愰幏锟�闂侀潧妫岄崑锟�闂佸憡顨愰幏锟� )

这位圣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他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即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 中期,有的书记载是西元前565年降生的。当时的中国正值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他与孔子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的(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悉达多太子 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定舍弃了宫廷富贵的生活,出家求道。经过五年的参访、拜师求学,又经过六年的苦行,树下悟道,终于成佛,证得圆满的智慧之后, 又到处讲学,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佛教是西元67年,汉朝时正式传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寺院),迎请印度高僧及 佛教经典。以后又敕令在全国各地建寺院,推广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国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样。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49年,其中他讲了一部《父母恩重难报经》。这部不朽的经典,详细记述了妇女从怀胎一月至十月所经历的辛苦,胎儿吸收母 亲精华生长的情况。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众生的疾苦,比现在X光透视更清楚。佛阐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特别是以母亲为例,说出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深厚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佛告诉我们,胎儿在母腹中,逐渐长大。使母亲有山压下来的沉重感,若胎儿在母腹中乱踢乱动,使母亲有地震风灾的感觉。母亲心惊肉跳,担忧腹中的胎儿,没有心思打扮自己,连梳妆镜和漂亮的衣服都闲置一边了。

第二,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之苦总算熬过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满床,疼痛难忍,但是母亲还是牵挂祈祷著让小儿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忧恩。母亲经过一场生死挣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儿平安无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为苦,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不舍昼夜,对子女的爱重情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温饱,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干就湿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儿尿床,弄湿被褥(古代还没有现代的这些尿片纸巾)母亲赶紧把孩子移到干爽之处,自己睡在又湿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总是把好东西给儿女享用,自己虽然没吃好,没睡好,而毫无怨言,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长大。

第六,哺乳养育恩。佛说,母亲如同大地,父亲如同苍天,子女被父母的爱所覆盖滋养。即使你长得很丑,父母还是爱你,即使你是残缺手足的人,父母还是不厌倦地照顾你。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点点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第七,洗濯不净恩。母亲为孩子每日洗涤,操持家务,这个恩也是说不尽的。母亲原本是花容月貌,玉手纤纤,而过度洗涤不净之物,包括孩子的屎尿,双手变得粗糙起来,母亲原本红润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劳而憔悴。只为爱子女,慈母改容颜。

第八,远行忆念恩。爱子远去他乡,或求学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悬念,祈祷儿女平安。如果儿女不懂事,或离家出走,或外出毫无音信,父母会为儿女伤心落泪,肝肠寸断。

第九,深加体恤恩。父母看见子女受苦受累,总是想尽办法帮助子女,为子女分担。看见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说的:‘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这样伟大,对儿女之爱,永无枯竭。

第十,究竟怜悯恩。佛说:‘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父母对儿女的爱,伴随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 干。’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这样永恒,这样长久,这样无微不至!不管子女处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学语的儿童,还是踏上社会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无 闻的平民百姓,还是光宗耀祖的名流显贵,父母的爱永远常相随!父母对儿女这样无私、博大、真诚、长久的爱,这种富于牺牲精神的爱,佛说:‘假使有人为于爹 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这句话说,假使有人为于父母献出骨髓,经过百千劫的漫长岁月,也不能报尽父母恩啊!

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父母恩重难报经》,从我们的具体生活说起,父母的一生都在关心帮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从胎儿到出生,到读书工作,成家立 业,没有一样离开父母的关怀。读罢此经,没有人不为之感动的!读罢此经,方知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人。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多少人或为功名,或为妻子,或为金钱 而疏远父母,甚至嫌弃父母,背离父母,虐待父母。我们甚至听到新闻报导河北有为赌博还债杀害父母,北京有为婚前同居不遂杀害父母,陕西有为抢夺财产杀害父 母,种种大逆不孝,令人痛心不已。所以,当时佛的弟子们听罢此经,‘垂泪悲泣,痛割于心……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 恩?’我们都是罪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报父母恩呢?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这段话主要的精神是开示我们只有宣扬孝道,实践孝道,才能谈得上报恩。佛家,重视孝道。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为人演说孝道,成佛以后,亲自为 父母讲经说法,告诉他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启发他们的智慧而彻底离苦得乐。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守在他父亲身边,安慰他,开导他,让父亲放下一切 忧虑烦恼,念阿弥陀佛,往生一个美好的世界──极乐世界去。给予父亲临终的关怀。父亲过世后,佛亲自抬棺材,安葬父亲。释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经典──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圆满的智慧,而这种最圆满智慧的基础,第一步就是孝养 父母。

在去年(2004年 7月份)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报导:中国江苏省泰州高港区口岸镇第二中学校长姚总杰非常重视弘扬孝道。以此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 在2004年 6月13日举办了‘如何孝顺’的座谈会。办得很成功。该校校长老师都认为不仅要给孩子们说孝道,还要让他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学生对父母讲话 态度要恭敬,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学校进行的有关这方面的测试题中,曾问: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最关心的家中事 有哪些?等等。促进孩子们对父母的关心思考。姚校长还教学生唱孝歌:‘父母养儿女,恩情重如山;人老年纪大,千万不能嫌;衣被勤换洗,饭菜应煮烂;生病请 医生,侍奉在床前;入冬添衣被,老人怕天寒;入夏蚊子多,挂帐睡得安……’因此这间中学的孩子们都逐渐学习从生活中体现孝道。

我们还听到中国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的老师们,在全国各地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宣讲孝道,把孝道融入‘幸福人生讲座’,广为劝化,将儒家启蒙教本《弟子规》作为人生第一规,而第一规的第一条就是‘圣人训,首孝悌’。

中国古代著名的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 诗。诗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极平常的事,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为他缝制衣服,一针一线,密密地缝,就怕缝得不结实。因为儿子外出不知何时归来,要是缝制得 不牢固,儿子离乡背井在外,会带来不方便。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母亲的爱,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已融进里面了。所以诗人感叹地说:母亲的恩德就像太阳,作子女 的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报答太阳的伟大恩德呢!

我们真是感谢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了一部《父母恩重难报经》,我们才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上面我们介绍了儒家孔子所阐述的《孝经》的道理,又介绍了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父母恩重难报的恩德。现在我们再从道家善恶因果感应定律来体会孝道。

· 下页:3.道家——明之以因果


| 闂佺粯顨呴悧濠傖缚閸喓鐝堕柣妤€鐗婇~锟� | 闂佸憡鐟ラ鍡涘磿韫囨稒鐓i柣鎰靛墮婢讹拷 | 闁荤姳绀佽ぐ鐐垫嫻閻旈潻绱旈柡宥庡幑閳ь剨鎷� | 闂佸憡姊绘慨鎾矗閸℃稑缁╅柟顖滃椤ワ拷 | 闂佷紮绲鹃悷銊╁煝閸繍鍤堝Δ锔筋儥閸烇拷 |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瀚夋い鎺戝€昏ぐ锟� |
闂佺厧澹婇崜婵堚偓姘ュ灪缁傚秹鎼圭憴鍕缂傚倸鍟崵娆撴偪椤栨氨鍔烽梺鍏肩湽閸庨亶顢氶柆宥嗗殝闁跨噦鎷� 闂佺粯顨呴悧濠傖缚閸儱绠ラ柍褜鍓熷鐢告晸閿燂拷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闁哄鐗忕粊顥㏄婵犮垼顔愰幏锟�05000881闂佸憡鐟遍幏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