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译文及注释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孟子》-名著评点
来源:传世名著百部 作者:孟轲 ( 字号:   )

孔子是儒家的圣人,孟子则被后世儒者推为“亚圣”,所以《孟子》一书就成为儒家仅次于《论语》的著作。关于《孟子》的崇高地位,赵歧在《孟子题辞》中说:“《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在赵歧看来,《论语》是解释儒家经典学术的枢纽,而《孟子》 与《论语》类似。对于《孟子》的重要性,赵歧还说:“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也。”

尽管赵歧认为《孟子》非常重要,但仍然将它视为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也就是说,《孟子》一书是“传”,不是“经”。但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孟子》一书的地位日益提高,最终正式上升为“经”。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将《孟子》和《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一起楷书刻石。到宋太宗时,又加以翻刻。程颐、朱熹等大理学家对《孟子》非常重视,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摘出,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之为“四书”,并为之做了集注。明朝初年,永乐帝敕撰《四书大全》,使之与《五经大全》相并立,《孟子》从此确立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

历代整理注疏《孟子》的著作也有很多,如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北宋孙奭的《孟子音义》、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等等。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由此可见,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上古社会的传统。“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它是我国上古社会的朴素人文主义传统,孔子将它整理为一种学说。而孟子则进一步将其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的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例如:荀子继承孔孟的思想精神,提出了“爱民”、“利民”的主张。他还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西汉初年,贾谊总结了秦王朝暴虐而短命的教训,提出了“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民无不为功”、“民无不为力”的观点(《贾谊集·大政上》)。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唐甄等人,又进一步将民本思想发展成批判封建专治的武器。黄宗羲认为,国家应该“为万民非为一姓”(《明夷待访录·原臣》)。在封建君臣观念极为浓厚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黄宗羲敢于大骂帝王,可谓惊世骇俗了。他认为帝王“敲剥天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同上《原君》)。黄宗羲还批判封建制度无公法,“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同上《原法》)。与孟子一样,黄宗羲也主张恢复井田制、减少赋税,使百姓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无独有偶,唐甄也大骂帝王,他说:“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唐甄不但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他还提出了“富民”的主张:“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同上《考功》)。也就是说,若不使百姓富足,要想天下太平,如同想到北方的燕地而骑马向南。唐甄喜欢谈兵,他极为重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这种观点与孟子“仁者无敌”的理论是一致的。司马迁认为,孟子之所以不能为诸候所用,是因为他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就是说太迂腐了,而战国时代又是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时代。但在孟子之后,“仁政”学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重大的政治理论。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顺应或利用这一理论治理天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务本》)。他还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民,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同上《论政体》)。正是由于对“仁政”学说的重视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唐太宗才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对《孟子》也极为推崇,在他要求变法的《上皇帝万言书》中,要求宋神宗“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唐甄)尚有很大差异。也说是说,孟子的思想本身并没有针对整个封建等级制度,只不过是含有向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转化的因素。孟子虽然认为武王伐纣是“诛一夫”,但这只是针对个别暴君,而不是君王的全体。他仍然希望出现像“先王”那样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但尽管如此,随着我国封建专治主义的加强,《孟子》中的某些言论还是让帝王们感到刺耳。据《明史·钱唐传》载,明太祖朱元璋曾翻阅《孟子》,当他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大为光火,下令取消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并下诏,若有人敢于对此事进谏,以大不敬罪论处。

《孟子》一书对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极为巨大。唐代佛教盛行,而韩愈反对佛教,为了与佛教 的“祖统”相对抗,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朱熹《孟子序说》引)在这一“道统”中,孟子是最后一位,可见孟子的重要地位。韩愈认为学习《孟子》是追求儒家圣人之道的门径,他说“孟氏醇乎醇者也”,“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同上)。“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效法孟子力斥杨墨,以排挤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记载,有人赞扬“徂徕先生(即石介)学正识卓,辟邪说,卫正道,上继韩子以达于孟子,真百世师也”。宋明理学家更注重从《孟子》中吸取思想养料。因为孔子重视人事,很少正面直接论述形而上的哲学原理,即六和之外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罕言天道性命,只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去认识深刻的东西。相对来说,《孟子》中对天道性命论述得较多,而理学的思想核心正是所谓的“天道”、“性命”。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窗前草不除而见天意,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宋史·程颐传》上说,程颐的学问是“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还亲自作了《孟子集注》,在书前的《孟子序说》中广引前人对《孟子》的评论,阐述《孟子》一书在儒家道统中的重要意义。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也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陆九渊集》卷35)孟子认为人具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人心中先天就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四端”)。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则进一步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理论,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孟子》的养气、寡欲等修养功夫对理学家的心性修养功夫影响也很大,例如理学创始者之一的张载将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部分,提出了“穷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张载所说的“天地之性”相当于孟子的人性本善,而“气质之性”则是禀赋的本能和后天习惯所养成的各种欲望。所以,人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就必须克服“气质之性”的影响,返回“天地之性”的本来面目。张载说:“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返而已。”(《正蒙·诚明篇》)他还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同上)《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认为,人有各种欲望,它们虽属人性的本能,但能否满足,是由命运安排的,所以“君子不谓性也”。在此张载也认为,“气质之性”中的很多东西;君子不把它们当做“性”,即“君子弗性者焉”。二程对孟子的养气说也进行了发挥:“气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也。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孟子所以养气者,养之至则清明纯全,而昏塞之患去矣”(《遗书》卷二十一下)。

《孟子》的思想、文风对于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如文章诗词,科举考试等等,也有一定影响,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孟子旁通》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