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译文及注释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孟子》-前言
来源:传世名著百部 作者:孟轲 ( 字号:   )

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一百多年后,由于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变得更丰富了,更系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苑囿里,终于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80年前后,在世八十多年。其父早逝,他从小得力于母亲教导和环境熏陶,热爱学习毫不松懈。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可说是得到孔子学说的真传。学成之后,面对百家纷争、天下征战的局面,他一方面与杨、墨诸家学说激烈论战,一方面亲率弟子游历宋、滕、齐、梁诸国,向他们阐述“仁政”主张。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他的主张显然不合时宜,被人视为“迂阔于事”,遭到诸侯的拒绝。于是他更重于设帐授徒,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一大乐趣。到了晚年更是专心于著述讲学,写成传世的重要著作《孟子》七篇。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争论,一说是孟子自著,一说是其弟子共同记述。我们还是同意《史记·孟荀列传》中的说法:“(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即是说,孟子与其弟子共同参与了著述。从全书思想内容和论辩风格的一致性来说,孟子亲自执笔的可能性更大些,至少他也是个润色审订者。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制民之产”,即让百姓有一份固定的田产,让他们不饥不寒,养生丧死而无憾。二是“与民同乐”,要统治者注意民心向背,体恤民意,赢得民心。三是“谨庠序之教”,建立人伦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种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但却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统治者多为人民的生存条件着想,对残害百姓的君王,他痛加指斥,认为可废可弑。这旷古未有的议论,更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是闪现于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道强光。

孟子不但讲“仁”,也强调“义”。“义”的本意是行为合理适宜。孟子把“义”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利义相比,应轻利取义;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义”的内涵各时代当然有所不同,但利义选择问题,永远存在。因此孟子的利义观影响深远,对我们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性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说:“人性之善也,人皆有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认为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这就是“反求诸己”。其实,人之初无所谓性善性恶,在长大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才有了向善向恶的变化。性善虽是孟子的理论预设,但在分析人的实际道德状况时也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的“人格”论影响深远。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蓄积“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孟子的这些主张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志士,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

孟子的教学思想也值得后人重视。他认为学习成绩不决定于天资的高低,而决定于学习的态度,他用生动的故事作比喻,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应该“揠苗助长”。他又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教亦多术”,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目标,都要因人而异。孟子又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他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要求学生不轻信、不盲从书上结论或前人之说,通过积极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孟子》一书在文章风格上是独树一帜的。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不断的反诘揭露论敌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事理,能用有力的逻辑推理阐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孟子》文章,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犀利,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注译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今人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以及一些大陆和港台注本。

下页:梁惠王上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