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菜根谭的智慧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圣印法师

浓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东西,是何种浓厚美味!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适宜我们的胃肠,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过饱的浓酒肥肉,不及吃少数的菜根来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神变幻术或高超的才艺而与众不同,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与尊敬。一个有著圆满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没有两样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这样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骄不亢,他的行为有一天达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们做人应该引以为模范的一种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道以来对众生说法,绝不以深远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唯以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务使闻法的人,都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日净其心,便是学佛修善的法门了。

【前集00七】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有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与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

现在,我再来讲“静中之动”。所谓天地,是寂然肃静,天长而高,地宽而广,一点没有活动,而实在的乾坤气象是在不停运行著,随著光阴的隙行,如同白驹似的奔驰,今天是夏的气象,不多时已挑起秋风。这些是不变世的变化,不动中的动,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著,这又是“动中的静”了。

有这动中静、静中动,反应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静中的动,如同感到动中的静一样。空暇的时候,应于静时持有常动的心念,即“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吃紧是任何场所时间都能应付,日常不得不有这样的准备,这是君子的行为。所以,这平常吃紧的心是要时时存著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没有一点小心火烛的心思,一旦火烧房子,才急忙说:“那是火灾!”才赶著去买灭火器,已经太迟了。应该早就买回来,一到危难时可以拿出来应用,人祸就免了。无事常存有事心,还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绸缪”,可以应付非常的事而绰然有余裕。

石天基说:“狮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须在平常注意,临时对象那样的大敌,就不存一丝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顺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时的准备,非常时才有用处。

至于人的非常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讲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时,所以应在平常有死的觉悟,等无常来到,就不会有所恐惧。关山国师曾说:“我这里无生死。”应这样看破,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盘圭禅师将要死时,弟子们皆请遗偈以辞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们的道理,悉为遗偈,此外不必别的遗偈了。”这是禅僧的话。其他圣僧临终对人辞世也是一样,所谓:“昨日发句,今日辞世,今日发句,明日辞世。”即是平生发句悉是辞世。

综合上述来看,暇时过暇时生活,忙时没有悠闲的习性,全赖平时的修养与觉悟。在非常时不可光讲非常时,这非常时的觉悟即由于平常时的准备。天地自然的成谢,是静中有动,也是动中有静:而我等应在悠闲时有著吃紧的觉悟。于此可见,这是教人在忙处应有悠闲的趣味,便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了。

【前集00八】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下页:静中观心,真妄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