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中庸: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王岳川

“子曰: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开篇就说出三个负面问题,一是“愚而好自用”,愚蠢而刚愎自用,本应好好学习,反而刚愎自用,觉得自己很对永远正确,这样的人无药可救。二是“贱而好自专”。地位很低还以为自己重权在握,还要把自己的权力用尽,永远不给人家提供任何的方便。三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在当代,反而要返回古代治国之道,结果就是“灾及其身者也”,灾祸随后而至。反古之道的意思是,反而推行古代之道,返回古代治国之道。这一命题说明孔子不是一味地尊古,相反,他整体思想上仍是与时俱进的。这一章说明了儒家的思想不是复古。过去人们有一个成见,认为孔子以及后儒都是一些复古复辟的不可理喻的怪人,这样的看法是相当偏颇的。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如果不是天子君王,而是士、思想者、知识分子,他们就应该去做自己份内之事,而不能去议定制礼,不能制定法度、考订文字。因为议礼、制度、考文是最高领导君王去做的。今天,天下车辆已经同轨,文字已经统一,行为也已经有同伦常的关系。如果拥有天子的地位,但是没有圣人的德性,你是天子也不敢去制定礼乐。同样,如果有圣人的德性,但没有拥有天子之位,也不敢去制定礼乐。

“子曰: ‘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我喜欢夏代的礼仪。“杞不足征也”,但是夏的后代已经衰亡,现在只有一个杞国,却是不足以证明夏礼的情况啊!这是文献不够。我学习殷商的礼,那个时候殷商的后世宋国还存在,还可以考辨,但是也不全了。“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夏是古代,商也是古代,孔子都不选,因为他认为夏礼殷礼的很多东西都弄不清楚,文献不够,即使用了不一定就好,所以孔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说“吾从周”,用今天的礼,用天下人都用的周礼,用当代的周礼来推行,这说明孔子能够与时俱进。其实,韩非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间推移事情必不一样;事情不一样在策略上就要有变化。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不要对古代的东西抱残守缺,纹丝不动。“不法常可”,要与时俱进,要有新的法则。那些认为孔子抱残守缺恢复周礼而反对今天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中庸》第二十八章引用孔子的话否定了生于今世而反于古道的人,可以说,这与一般认为孔子有复古主义倾向的看法有所冲突。其实,孔子所要恢复的周礼恰好是为了满足当今之用,而不是一味维护古之道,因此不能认为孔子是抱残守缺的复古主义者。整体上看,孔子一生其实充满了创新精神。就时代而言,孔子之前的“儒”,大抵为灭亡的殷商遗民的文化宗教,其现状为亡国遗民柔顺心态以取容,所以不少的古代思想家将“儒”训为“柔懦”。而孔子却提出了“入世”和“有为”的实践哲学理念,汰变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坚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抱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信念和求道态度。

下页:治国--构建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