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庸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尊重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天地”这种神圣性功能使得人在自然环境面前能保持谦卑恭敬的姿态,以感恩天地馈赠衣食的心态来面对自然。后世儒者与帝王都是在这种对“天”的敬畏中进行着各种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以天地为本”“参赞天地之化育”“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等观念都成为儒家谋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天地合而后万物兴。”

在儒家看来,只有在与天地万物、外在环境相亲相爱的关系中,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万物生命才能得到繁荣昌盛。今天生态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毫无敬畏之心,肆意攫取与过度开发,从而破坏了天地自身的平衡稳定与和合创生。“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所以,重提儒家对天地万物、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对营造美好家园、美好生态环境是极有意义的。

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尊重,就是要具体落实人与天地万物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策略。孔子倡导仁学,他不但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而且也要人对天地万物充满仁心。《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的就是孔子钓鱼但不用网罟捕鱼,孔子打猎但不射归巢之鸟。孔子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与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掠夺心态是截然不同的。《孟子·梁惠王上》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时”,即万物生长的自然时节。“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都表明了对自然万物的利用要尊重客观规律,推行“时禁”。“数罟”,即细密的渔网。不用细网捕鱼,目的是为了保留下尚未长大的鱼与鱼种,这也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态观念。

《荀子·王制》则对孔孟的这种生态保护观念进行了更详细的阐发:“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在这里表达的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态观念无疑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下页:日用规范中的中庸实践要求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