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析疑辨正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孔子是严苛的道德主义者吗?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读鲍鹏山《孔子传》

●君子总是磨砺自己,小人总是算计别人。

●极端的道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对好人极端地好;二是对坏人极端地坏。孔子不赞成用极端方式履行道德

●一旦把道德绝对化,就会用绝对化的手段去惩戒那些不道德的人。而绝对化手段本身即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犹如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易暴。

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在鲍鹏山新著《孔子传》的后记中,提及他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感慨近百年来对孔子思想出于无知的误解乃至出于恶意的曲解。“天下滔滔皆是也”,而“误解会导致误导,误导会导致误会,对思想的误会会导致行为的失误”,这本《孔子传》试图告诉人们的,第一,是真相问题--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第二,是比揭示真相更重要的--价值问题、判断是非问题: 对百年来“被误解的孔子”予以澄清。唯如此,才能判断孔子对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

20世纪以来,孔子曾经遭遇过两场大批判: 第一次,是近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中的“咑椡孔家店”;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批林批孔”。两场运动,孔子都成了否定与声讨的对象。直至今天,对孔子的批与评,余波未平,普遍存在于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中。而思路往往如此: 为什么在一个新世界面前,我们文化落后;为什么文化落后?因为西方文化基因里比我们多民主、科学、自由。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自由、科学?因为有孔子。所以需要质疑孔子。

事实上,人们批判的很多东西,如“吃人的礼教”、“奴隶道德”、“三纲五常”等并非孔子思想,甚至是孔子非常警惕和严厉抵制的。20世纪初“五四”先贤们喊出的“咑椡孔家店”,实际上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文化箭垛”,是出于传播学的需要: 这样的口号生动、形象,直接付诸人们的感觉,让普通人也能一下子就明白知识阶层思想解放的指向。所以,孔子实际上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

就当下社会十分关注的“道德”问题而论,即存在对孔子这样的误解: 由于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信念都指向孔子,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苛刻的“唯道德主义者”,是一个让人面对他,不胜道德颤栗的人。

看《论语·泰伯》中孔子的话: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即,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也是祸乱。

有个故事: 孔子学生公伯寮,在鲁国政改“堕三都”的关键时刻,在执政贵族季氏那里说师兄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季氏家臣的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出走鲁国,都负有相当的责任。鲁国大夫子服景伯表示可以杀了他,但孔子拒绝了: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我的道能不能行得通,命啊,他公伯寮能怎么样呢?

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对道德义愤保持有一份警惕。对不道德的人和事,有道德义愤,是一般人容易作出的价值判断;而对道德义愤保持警惕,则是圣人才有的价值判断: 一旦把道德绝对化,就会用绝对化的手段去惩戒那些不道德的人,而绝对化手段本身即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犹如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易暴。对不仁者的极端仇恨和不择手段的报复,反而会把道德拖下水,让人变得更加麻木不仁。

极端的道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要好人极端地好;二是对坏人极端地坏。孔子为什么不赞成用极端方式履行道德?反对用极端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隐含着对另一种价值的破坏,其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人类的恐怖主义,就是极端道德主义的产物。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孔子故事背后的思想价值。

在《孔子传》中,作者用孔子的生平故事、对《论语》等典籍的阐释,以建立在严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平实通俗的语言,一解人们对孔子的大量误解、曲解。说孔子是“唯道德主义者”,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

首先,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其次,孔子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能改变人的品行。在孔子看来,道德只是人的一种修养,人是一种道德存在,但是,人并不为道德而存在。相反,是道德助成人的存在--道德使人的存在有尊严、有价值,而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

孔子一生,倡导“克己复礼”,并且把恢复周礼,严格执行周礼看作他终身追求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他甚至要求人们: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到具体的人那里,孔子却是通融的,从来不在对人的道德要求上走极端。

有个故事: 子路的姐姐去世了,丧期已过,子路还把丧服穿在身上。孔子告诉子路,应该回归正常生活了,但子路说实在不忍心。孔子说: “谁会忍心呢?人人都不忍心。但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感情也要有节制。”接着,子曰: “先王制礼,过之者附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意思是,先王制礼,不是按照最高标准制定的,也不是按照最低标准制定,而是取中间。境界高的人,俯就一些;境界低的人,努力一些。这就是中庸之道。

具体到对人做道德要求的时候,孔子是有两条原则,或者说是前提的: 第一,道德要求对己不对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说: 君子总是磨砺自己,小人总是算计别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是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当子贡问孔子: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毫不犹豫回答: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第二条原则,是对上不对下。《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 君子的道德就像风一样,人民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像哪个方向倒,所以草往哪个方向倒,责任不在草,而在风。孔子并不强调弱者的道德,而是强调强者的道德在先。

下页:墨家兼爱和孔子的仁有何区别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