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析疑辨正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孔孟提倡的是愚忠愚孝吗?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对“孝”的理解并不是无原则的顺从父母,而要合乎“礼”,也就是合乎“礼”后面的“仁德”。如果父亲是个做小偷的,你也不改其道,你也去做三年小偷才改,那就大大的错误了。

后世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将“孝”和“忠”歪曲到了变态的地步,以至于有“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的荒谬思想遗毒至今。这些说法显然是后世统治者,尤其是无政治自信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位子而搞的愚民教育。

关于事君,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讲的更直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见在孔孟眼中君臣完全是平等关系,哪里会有什么不死不忠不孝的谬论。

关于孝,《孔子家语·六本》讲过一个故事。曾参在田间劳动时不小心把瓜苗锄断了,父亲暴怒,拿大棒子把曾参打昏在地。曾参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他马上去给父亲道歉,然后回房间弹琴让父亲知道他身体没事。孔子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不让曾参见他。曾参觉得很纳闷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孔子说:“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孔子以舜举例,瞽叟想杀舜让小儿子象继承家业,舜是个孝子,父亲瞽叟想使唤他时,他一定会在身侧。但瞽叟想杀他时,从没有得逞,用小棍子打就接受,用大棒子打就逃跑。因此瞽叟没有犯下不配做父亲的大罪,舜也没有失去尽孝的机会。曾参看见父亲暴怒却不逃跑,如果父亲暴怒中打死了他,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这种不孝比逃避父亲失去理智时的责罚哪个更不孝呢?

曾参以孝闻名,是知名的孝子,故事中父亲发火,曾参坦然承受的做法似乎是不违背父亲,但在孔子看来其实很不合适。可见孔孟对于忠孝的态度是一致的,以“仁”和“礼”为准则,是人性的,是有取舍的,不是死板僵化的愚忠愚孝。

下页:孔子的以直报怨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