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创建婺学 兼采众家不私一说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宋代儒学突破了汉儒严守师法和偏重训诂考据的治学方法,侧重于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发挥,因而其思想方法比较灵活,有利于各家争鸣。因此,仅在南宋的理学阵营中,就形成了吕学、朱学、陆学三大不同的学派。如果从哲学上分,朱学属客观唯心论,陆学是主观唯心论,吕学则企图将心学和理学相调和,带有明显的折衷主义色彩。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宋乾(乾道)、淳(淳熙)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子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东莱学案》)这说明在南宋理学阵容中,上述三派各有其一特点,而吕学则带有综合朱陆之学的特色。但从大范围看,三派同归宗于孔孟。

“吕学”之称,是以学派创立人之名来名其学派,正如“朱学”、“陆学”以朱熹、陆九洲之名称其学派一样。在《宋元学案》中,全祖望还将“吕学”称为“婺学”,这是用地域名称来区别不同学派的方法。正如人们把朱学称为“闽学”一样。其实,上述两种称号都不能说明某学派的性质。单就“婺学”而言,当朱、陆创立学派的同时,婺州地区还兴起了唐仲友和陈亮的“婺学”,这仅仅是因为唐、陈二人所创学派都在婺州地区,其实他们之间的学术思想并不相同,如陈亮创立的永康学派则反对空谈性理,带有明显的反理学性质,唐仲友之学虽称之为“婺学”,他却“不专主一说,苟同一人,隐之于心,稽之于古,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宋元学案·说斋学案》)也强调经世之学。全祖望说:“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学起,而说斋(指唐仲友)则为经制之学”(《宋元学案·说斋学案》)。这说明“婺学”又分为不同学派,故后人又有将吕祖谦的学派称之为“金华学派”,这个学派和朱陆的学派同属南宋理学内部的三大派别之

“吕学”最大的特点是“不名一师,不私一说”。《宋史》本传说:“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氵矣。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牵之士,皆归心焉。”这说明吕祖谦的儒学思想十分博深,不象朱熹和陆九渊那样门户森严,专守一说,他随和包容,具有一定开放性。这种治学作风是吕氏家学的传统性格,自吕希哲就开始形成。全祖望说:“荣阳少年不名一师,初学焦千之,庐陵(即欧阳修)之再传也。已而学于安定(胡瑗),学于泰山(孙复),学于康节(邵雍),亦尝学于介甫(王安石)而归宿于程氏,集益之功,至广且大……。”(《宋元学案·荣阳学案》)。吕希哲虽然是一个理学家,但也是一位不名一师的儒家学者。大东莱吕本中,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又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他继承了吕氏家学的风范。全祖望说:“大东莱先生为荥阳冢嫡,其不名一师亦家风也。自元祐后,诸儒名宿如元城(刘安世)龟山(杨时)、鹿山(游酢)、了翁(陈瑾)、和靖(尹(火享))以及王信伯之徒,皆尝从游,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宋元学案·紫微学案》)。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是吕氏家学之传统,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自正献公(吕公著)以来,所传如此,原明(吕希哲)再传而为先生(昌本中),虽历登杨、游、尹之门,而所守者世传也。先生再传而为怕恭(吕祖谦),其所守者亦世传也,故余别为先生立一学案,以上绍原明,下启伯恭焉。”(同上)他又说:“紫微(吕本中)之学,本之家庭,而遍叩游、杨、尹请老之门,亦尝及元城(刘安世)。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成公(吕祖谦)之先河,实自此出。”(同上)“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一语,出自《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意思是,要学习古人之言行,多学习古代之典籍,以涵养自己的德性。自吕公著开始,其子孙都十分重视对上下古今历史和文献的广泛学习,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南宋。故有“中原文献之传,独归吕氏”之美称。

吕祖谦在学风上继承发扬了吕氏家学“不名一师、不私一说”的传统,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理学一派大师。《宋史》本传说:“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宽游,既又友张栻、朱熹,讲索益转户除上述诸人外,还同陆九渊、陈亮等人有较多的学术交往,并相互学习,和他们有一些相同的观点。《宋元学案》说:“先生文学术业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博诸四方诸友之所讲,融洽无所偏滞。”(《东莱学案》)这段记载全面地概括了吕祖谦的“婺学”之基本特征。

由于其学风“不名一师”,“不私一说”,吕氏家学也受到佛学之影响。从吕希哲开始,就爱好佛学,《宋元学案·荣阳学案》说:“(吕希哲)晚年又学佛”,“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并且得出了“佛氏之道,与吾圣人相吻合”的结论。此后,他便企图将儒、佛两家学说熔于一炉,“斟酌浅深而融通之”(同上)。大东莱先生吕本中,也是一位“溺于禅”的学者。完全站在儒家学派立场的全祖望就此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其“家门之流弊”(同上《紫微学案》)。吕祖谦也受到其祖辈学佛之影响,虽然有时对佛、道有所批评,但他又曾在《易说·家人》中说:“知此理,则知百年之嫌隙可以一日解,终身之蒙蔽可以一语通,滔天之罪恶可以一念消”,这里透露其接受佛学思想之痕迹。

对于吕学的上述情况,论者颇有微辞,全祖望在《荣阳学案》案语中指责说,吕希哲虽博采众儒之学说,“然晚年又学佛,则申公家学未醉之害也。”又说:吕本中溺于禅,则家门之流弊乎!”朱熹批评吕祖谦之学“大杂”,“不能守约”(《金华丛书书目提要》卷7)。他虽然称赞“东莱博学多识”,但又指责其“守约未也”。其实,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理学观点去求责于人,如果用百家争鸣的态度来看问题,则不足为怪。吕氏之学能放宽视野,广收博采,恰恰表现了在治学方法上的优点。

吕祖谦最初以恩前入仕,但由于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便考中了进士,不久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此后一直担任文教学术的职务,先后做过儒学教授、大学博士、讲官、史官,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和实录院检讨。这就为他从事学术研究和创立学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期间,不仅撰著了许多关于理学、史学和文学的著作,并且积极从事讲学授徒活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吕祖谦护送母丧回到婺州,利用守孝的时间,在武义县境内的招明山筑室暂居。在这段时期,“四方之士争趋之”,专门从事讲学活动三年之久。乾道八年(1182年),因为其父办理丧事,又回婺州,守孝期间,他的许多学生又回到身边受业。这段时期,吕祖谦还同陆九渊、朱熹等人经常往来,互相进行学术交流。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吕祖谦发起进行的。作为一个学派的创立者,吕祖谦的学生很多,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记载,其可考者不下百余人,他们来自南北各地的不同州县,其中以浙江及其邻省居多。仅《宋元学案·东莱学案》所载,较著名者有叶卦、葛洪、乔行简、辅广等20余人。另见于《丽泽诸儒学案》者63人。此外,尚有私淑弟子多人。

吕祖谦之弟祖俭与祖谦共列于《宋元学案》的《东莱学案》之中,他受业于祖谦,也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之一,并且是其兄长所创的“婺学”代表人物。吕氏之学在吕祖谦之后延绵不绝,“祖谦既没,弟祖俭继其遗教,由是速传不替,历元至明,则又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之也。”(《重修浙江通志稿·丽泽源流传》)

由于吕祖谦晚年家居讲舍名为丽泽书院,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除立有《东莱学案》专述吕祖谦、吕祖俭的行事及学说之外,尚立有《丽泽诸儒学案》叙其后学。他在《案语》中说:“明招学者自成公(吕祖谦)下世,忠公(周祖俭)继之,由是递传不替,其与岳麓之泽并称,……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宋元学案》卷73)

下页:调和朱陆 欲融理学心学于一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