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躬行于礼教 经世以致用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张载一贯的主张是为学须与政术结合,他大力宏扬孔孟儒学的目的就是要有益于实际的治道。关中学风的特点除了重视自然科学外,就是特别重视“以礼为教”。还未及第时,张载在关中已经有很高的声誉,文彦博在长安任通判时,曾聘请他到学宫讲学,得到长安士子的尊重。登进士第后,开始授祁州司法参军,以后又到丹州云岩县当县令,在县令这种亲民之官的位置上,他开始贯彻自己“明礼教、敦风俗”的政治主张。他任云岩县令期间,经常在一个月中选择一个好日子,准备一点酒席,召集乡里的老年人到县衙里来聚会,他亲自向老人们敬酒,目的是要人们学习和发扬养老、尊老的传统,同时借此机会了解民间的疾苦,另外,还要借助这些乡老,传播自己忠孝仁爱的政治伦理观念。他常常发布有关道德教化的“教告”,为了将这些“教告”的内容贯彻到乡民中去,他还经常把基层的乡长们召集起来,当面教谕,再要他们教谕乡里百姓。有时走在路上遇到乡民或者乡民有事到县衙里来,他就要询问某个时间某乡长告诉你们某个事情没有,如发现有些人打折扣没有传达,就要追究这些乡、里基层官吏的责任。

张载倡导的“明礼教”,主要是要推行古代儒家的礼仪制度。首先,他力图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这些礼仪规范。对他的学生门徒,他教他们洒扫应对,携老抚幼之礼;在家里,对未嫁之女,也让他们参加祭礼,熟悉一些日常的礼仪规则。他认为当时民间的丧葬、家祭这些大礼,不合古礼的规则,提倡改从古礼。经过他的倡导与身体力行,关中一带形成讲礼、重礼的风俗,用张载自己的话说:“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

张载在任地方官期间,注意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际事物,如兴办学校,救灾,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北宋王朝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而最高统治者却采取一种防内虚外的治策,致使对外战争经常失败。张载对这种边防积弱的局面感到很忧虑,他青年时代那种为国效命的豪壮气概仍然没有消磨掉。他写了《边议》一文,讨论守城、积蓄、择帅、用将、养兵等边防问题。在渭南时,他直接为渭帅蔡子正出谋画策,对西夏的入侵提出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他曾经提出在边防城市实行族闾邻里自保的办法,这个办法是让乡民自己武装起来,保家卫国,“听其依山林、据险阻,自为免患之计”,即可以克服朝廷国防费用庞大而边防兵力又不足的困难,又使老百姓无颠乱之忧。这个兵民结合的主张,对于保卫国防诚然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办法,但一心只考虑自己统治是否稳固的赵宋皇朝,不会采用这种武装乡民的大胆主张。张载这些建议和主张表现出他为学注重实用的精神。

他长期生活在基层,十分了解民众的疾苦,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贫富尖锐对立,社会危机四伏,他深深地感到不安。遇到灾荒年景,看到老百姓饿死道路的惨状,他常常对案不能食。家中的人看他吃的粮食太粗糙了,想给他舂一下,舂细一点,他告诫家人说“到处有饿死的人,我们吃粗粮蔬菜都应感到惭愧。”他试图从古代儒学的政治理想中,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方案,这于熙宁变法的改革思潮是同步的。不过在具体方案上,他却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方针。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准备实行变法。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存张载,说他“学有本源”。神宗于是召他进京,与他讨论治国之道。他阐述了自己以三代之治为目标的政治理想。他认为“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托古改制是古代改革的传统模式,王安石变法也是拿《周礼》作依据的。神宗听了他的话很赞赏,准备立即重用他,但他推辞了,说他刚从外任上来,不熟悉朝政,等观察几个月以后看能不能有所贡献。以后王安石又找到他,请他出来参与新政。他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就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委婉地表示自己的主张有所不同。张载的改革主张和王安石的变法在改变贫富不均这一点是相同的,但方法和手段却不相同。王安石首先是以法律手段,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这样就侵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但这些新法也没有马上给农民带来解决贫困的实惠,同时,变法与守旧,新党与旧党,南派与北派的斗争又交织在一起,使得斗争更加复杂。在这场斗争中,张载虽然采取中立的立场,但他原来的关系却与旧党比较接近。于是,王安石命他到浙东审理一个案件。第二年,案件审理完了,回朝复命,正碰上他的弟弟张天棋上书反对变法受到贬职的处分,他感到很不安。他的做官本来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激流勇退,辞官回乡,继续他的学术探索。

张载的改造社会的方案,也是从《周礼》那里找到根据的,他与王安石不同的是,他要恢复古代的井田制来解决社会的贫富不均问题。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他想从土地制度入手,根本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他认为变法是应该的,但王氏变法的具体过程失之急躁和烦苛了,“变法须是通,通其变使民不倦”。

他的恢复井田制方案的具体内容是: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按照古代的井田法把天下之地“棋布画定”,分给农民。分得的土地不准出租和招佃,由国家统一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收。地主不准多占土地,为了照顾原来土地多的地主的利益,就按照他们原有土地的多少、分给他们做一个田官,这些田官可收一定区域土地的什一税,所以也会赞成改革。任命地主为田官的办法,只是在土地国有化过程中施行。过一二十年后,田官就要择贤,不能世袭了。这个既要平均又要维护等级制的改革方案,充满理想色彩。因为张载没有接近过政治权力的中心,这个方案,也基本上是纸上的计划。他回到关中隐居后,还试图和朋友们一起买一些困地来进行这个井田试验;他说:“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他的计划是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后,广储畜、兴学校、成礼俗、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实现所谓三代之治的政治理想。这与他学术上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目标是一致的。试验虽然最终未能施行,但张载对他的理想一直是深信不疑的。

与井田制联系在一起的是古代的分封制,由于宋以后皇权专制的越来越加强,所以从宋到明不断有学者提出恢复井田制,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样的问题。黄宗羲甚至从屯田论证井田制的可行性。其目的是想增加地方自治的权力,以克服越来越强的集权造成的种种弊病。与之同时,则把维护等级制度的忠孝伦理建立在血缘宗法的社会关系上。张载提出:“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他的改革方案,既有民本主义和大同理想的内容,又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与宗法伦理,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本格局。作为理学的创始人,在这个总的社会政治理想方面,他既是真诚的信仰者,又是注重实际的推行者。

下页:求新创关学 破矩超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