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太极图说 绘宇宙生成演化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理学体系的主体框架,《图说》有图有文,以文解图,用图式和文字说明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对宇宙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在这篇著作中,概述了他从宇宙自然到人道性命的基本思想。这篇著作同他的《易通》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作为理学开山的儒家典籍。从宇宙观上来讲,以往的儒家学说,基本上还没有从哲学高度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宇宙发生发展模式,这项工作基本上是由周敦颐来实现的。

考前人研究,一般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他以儒家经典《周易》和《礼记·礼这篇》为根据,又吸取和融会了道家及道教的一些与之有关的思想资料,按照自己的构思设计而成的。

首先看看《图说》原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权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教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鬼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乘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其次看看上图同道教经典《道藏》中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之《太极先天图》的关系。

据历代学者考证,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他对《太极先天图》进行改造而成的。这在史书的记载中是有据可查的。《宋史·儒林传》说:“震(即朱震——笔者注)经学深醇,有《汉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愕昌;愕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又据清代学者毛奇龄说,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道教《参同契》作者彭晓在《参同契》中所绘制的《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也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太极图》的第二图,就取材于《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第三图取材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

黄宗炎和朱彝尊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本名《无极图》。原来陈抟在华山时,把《无极图》刻在石壁之上。

《无极图》的最下边一圈为玄牝之门;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中层左木火,右金水,与中土联络之构图称为“五气朝元”;其上圈黑白相间之圆称为“取坎填离”;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黄宗炎说:“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土之诀,在过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在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更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更其次因取坎填离之名曰阳动阴静。……更第三圈五气朝元之名曰三行各一性。……更第四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更最下圈玄牝之门名曰万物化生。”

黄宗炎的考证和说明很使人信服,他揭示了周教颐是怎样把表示方士修炼之术的《太极先天图》改造为论说天地人物生成演化的《太极图》。然而,事情又不是如此简单,周敦颐是一位儒学功底很深、思想深邃的理论家,他的宇宙演化论,决不是简单地抄袭道教炼丹术。作为宋代理学开山,他除了具有坚实而丰富的儒学知识之外,更广泛和精要地吸收、融化了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资料,特别是对道家、道教思想有着丰富和深刻的了解。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儒、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

其次分析一下《太极图说》的内容。

(一)关于《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

首先应当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易传》为根据,是对《易传》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阐发。众所周知,《易传》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后来又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太极图说》的基本依据是《易传》。如《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些话就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易》强调“变易”,就是《图说》所讲的“动”,《周易》讲“阴阳”,就是《图说》的“阴阳”。《周易》讲阴阳互动,即是《图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从上到下的第二圈(水火匡廓,取坎填离)所示的黑白相杂符号,就是把《周易》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变成圆形并相互联结,其在中线的左边表示离(火),右边表示坎(水)。《图说》又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对《系辞》“生生之谓易”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另外,《图说》的最后又引用了《易传·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图说》从宇宙起源到人道的建立的整套宇宙模式的立论,可以说都是基于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其次,《图说》也吸取了阴阳五行家关于宇宙起源论的一些思想资料。《图说》云:“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本金土。正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语都是从五行说中接过来的。

最后,《图说》还吸取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极”这一概念。如《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和“无极之真”等。其中的“无极”成了他的宇宙起源论的主要范畴。“无极”一词,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个“无极”早在道教的《无极先天图》中就被使用并使之成为方士修炼的归宿点。此外,《图说》有“主静”、“无欲”等语,“无欲”一词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的“我无欲而民自朴”,“主静”一词出自《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静为躁君”和第五十七章“不欲以静”。因此,《图说》中的“无极”这个概念和“无欲故静”这一命题,都是从道家与道教那里接过来的。

(二)关于《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发展理论

《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二百余字,后来却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模式论是如何说明宇宙生成演化的。

据前人考证,现存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周敦颐原著的全貌。这是因为,现存的图说是经过朱熹“校定”整理过的。在朱熹“校定”的《太极图说》出现以前,就有一个《太极图说》的旧本流行于世。据清初学者毛奇龄考证,这个旧本就是周敦颐的原本。朱熹“校定”此《图说》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他把旧本《图说》的第一句:“无极而生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无极而生太极”是说明“无极”为世界的总根源,“无极而太极”说明“太极”是世界的总根源。因为朱熹不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他按自己的观点把太极作为世界的总根源,同时又把太极解释为“理”,认为只有“理”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经过他的修改,“无极”二字虽被保留下来,却变成了“太极”的修饰语,不再是生“太极”的宇宙最初根源了。朱熹解释说,“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这种解释显然是牵强附会,与周敦颐的原意不符。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理”字,他的《图说》对“无极而太极”本来就有明确的解释。如其中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本无极”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太极生于无极的观点。总之,在周敦颐看来,“无极”才是宇宙的最初根源,而朱熹却认为“太极”(理)就是宇宙的最初根源。朱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周敦颐,其目的是为自己的宇宙发生论张目。

以上说明了周敦颐主张宇宙最初根源为“无极”,下面探讨一下,这个“无极”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然后分析一下《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说。

先说第一个问题。周敦颐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无极”是宇宙的胚胎,是尚未分化成形的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前面讲过“无极”一词出自《老子》“知其雄”章,在那里,老子把“无极”比作尚未散而为器的“朴”。后来的学者,如朱彝尊也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无极”是具有物质性的、混沌状态的天地万物之胚胎(其说见《周子全书》卷15、16)。

既然明确了《太极图说》中,作为宇宙最初根源的“太极”是物质性的,这就可以确定周敦颐的宇宙论是唯物主义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再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生成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

前面讲过,“无极”不是绝对的“无”,它是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是具有物质性的,处于混饨的天地未分的万物之胚胎。是老子所说的“朴”或“无”。老子的“无”也不是绝对的空无,它是未散为“器”的“朴”,是宇宙未分为具体物象时的混沌状态,“太极则是由不具任何物象的物质“无极”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有了最初时空界限和含有分化机能的、具有运动和静止性能的有形物质。这就是《图说》讲的“太极……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说,所谓“无极而生太极”或“自无极而太极”,说明具有变化机能和初具物态的“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

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

宇宙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太极”到阴阳。“太极”之中蕴含的动静机能,使之分化为阴阳。《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就是说,在“太极”的运动中产生了阳气,静止中产生了阴气。宇宙的原初物质发展到阴阳的阶段,不但有动有静,而且动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其根,于是便出现了天地之判分。这就是说,天地是在物质发展到分阴分阳的阶段上形成的。

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

宇宙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演化为“五行”(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即水火本金土)。《图说》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周敦颐认为,“五行”就是五气,因为它们和阴阳一样,也是气的一种形态。但这是比阴阳更为高级的物质形态,它们各自具有比阴阳更为具体的形态和性质,“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物质发展到“五行”阶段,出现了四季的变化,《图说》中的“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阶段:从“五行”的运动到万物化生。《图说》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说,由“无极”之真髓同阴阳五行中的精细成分巧妙凝合,就产生了天地之间的男女、牝牡、雌雄,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和五行的不同特性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天地万物,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又是生生无穷的。

综上所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

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宇宙的生成到人类的产生,都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思想。历史上许多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讲宇宙自然的时候,能坚持唯物论,当他们一涉及到人类社会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滑入了二元论或唯心论。周敦颐则不是这样,他认为人类的化生同万物化生一样,也是由“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成,人与万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所禀受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中最精华部分。他说。“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焉,神发知矣”(《图说》)人类具有高于万物的灵气和思维等特性,就是因为人得到了“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中的最精华部分。

总之,周敦颐的宇宙生成发展论,自始至终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下页:周子通书 论性命道德之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