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儒道合流 无为而治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谁也回避不了。在魏晋时期,儒家的学说虽仍占统治地位,但有许多社会的实际问题,在儒学中并不能完善地解决。于是道家的思想、重视义理的倾向就乘机而入。不正视这些已经存在的思想,研究并利用它,而是一概排斥,是自欺欺人。王肃有这个勇气去面对它,研究它,还顺势把儒道思想融合在一起。却继续打着儒家的旗帜来宣传自己的新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祖师爷,但他在《孔子家语》中,多次讲到孔子以老子为师的情况,极力渲染孔子师从老子,为儒道合流的理论寻找依据。进而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学说来改造儒家的天道观,提出“无为”的治国主张。他在《孔子家语·观周》一篇中,具体形象地记述了孔子受教于老子的情况: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聆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老子博古知今,带孔子实地考察,启发孔子明白周公为圣人、周称王天下的道理,并指明孔子多年奔波碰壁、失败而不得志的原因。孔子受到这些重要的教导,回到鲁国,名声大振,慕名求学的人达到了三千人。儒家圣人孔子尚且师传于道家老子,这就把儒学与道家在学术上联系到一起了。也为他把道家思想融进儒学找到了根据。接着,王肃就用道家的无为学说来改造儒家的天道观。他在《孔子家语·大昏解》中,借孔子之口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这就是说,天道像日月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永无止境,万物的形成正是无为的结果,体现了自然而然的作用。这里的道,已不是孔子的道德、学术或方法的道了,而是老子的道。它包含宇宙规律,它是永恒的,绝对的道,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它能造就万物,贯通一切而无穷。既然天道无为,那么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也不是天道强加给人们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要顺应天道的无为来治理国家。他反对经学中关于天命的说法,认为人类社会中一切丑恶的现象,就是没有实行无为而治的结果,是人们自身造成的,而不是天道的作为。王肃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回答“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的问题时,就明确地指出“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并以历史上的纣辛为例,说明“不修国政”,迷信天命,最终必将灭亡。因而“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知此者,至治之极也。”(俱同上)这就强调了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清除了郑玄注中的迷信思想。

人在治理国家时要效法天道的无为,这正是老子所主张的。而这种“无为”,却是要人们不去做违反天道的事,把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强加给社会,而要正视人类正当的基本生活要求。他借子思之口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孔丛子·杂训》)利欲本是人们的正当要求。“人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丛子·陈士义》)统治者应当尽可能顺应人们的欲望,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这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显得尤其重要。这实际上也是寻求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统治者来说,正应“无为”而治,又不可一味追求自己的嗜欲。他说:“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孔丛子·抗志》)如果国君首先去其利欲,以免伤民,则天下、名誉皆可得,如果继续贪多索求,嗜欲无厌,不仅一统天下不能得,名誉丧失,还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他认为:“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孔子家语·颜回》)如果以穷民力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必然要反抗。“凡夫之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节制的搜刮,使老百姓难以生存。他们只会挺而走险。“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孔子家语·入官》)统治者的胡作非为,迫使老百姓不得不造反。这时,如果对老百姓又滥施刑罚,其结果必定是“罚行而善不反,刑张而罪不省。”(《孔丛子·刑论》)只会弄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所以,从当时的社会实际来看,尤需“无为”而治。要爱惜民力,才能求得社会安定,进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这恰恰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成为正始年间玄学以道家思想为本的重要过渡,也可以说是学术风气转变的先导。

下页:崇德重才 安邦治国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