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历代大儒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崇儒尊孔
来源:儒家人物 作者: ( 字号:   )

如前所说,世人颇以王充问孔,刺孟、讥讽俗儒,而怀疑王充的儒者身份。其实,就王充的整个思想特色和感情特征看来,他仍然是一位儒者,只不过不是经师罢了。从王充《论衡》中,随处可见他崇儒尊孔的思想。

王充出身于孤门细族,苦学成才,对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孔子推崇有加。《本性篇》:“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认为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中最优秀的。《辨崇德》又说:“孔子,圣人,知(智)府也。”与孟子以来的儒家学派一样,王充也认为孔子是知识渊博,大智大慧的“智府”。在《知实篇》中王充盛赞:“孔子见窍睹微,思虑洞达,才智兼倍,强力不倦,超逾伦等。”说孔子见识非常,明察秋毫;深思熟虑,思维深邃;材智加倍于常人,努力不已,至老不倦,是人类的超才奇士!

王充的一生又是沉沦下僚,落拓不偶的一生,这也与孔子道大难容,周游列国却无所遇的遭遇相同。故每当王充遭人非议,受人讥讽时,常常引孔子以自况,借孔子以自遣。王充曾为人下僚,仕于小县,有人讥消他“仕不择地,浊操伤行”,王充在《自纪篇》中回答说:“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孔子贱为季孙氏的乘田委吏,并无悒郁之色;又贵为鲁国的司空摄相,却无骄矜之气。孔子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王充也说:“忧德之不丰,不忧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耻位之不迁。”与孔子志趣相同。有人讥笑王充“仕数黜斥”,王充说:“才鸿莫过孔子。孔子不容,斥逐,伐树,接浙,见围,削迹,困饿陈蔡,门人有菜色。”世之才高德盛没有比得上孔子的了。可是孔子被鲁国驱逐出来,在宋国有桓囗伐树相逼之祸,在齐国捞起煮饭的米仓惶出逃,还被围于匡,卫国人除其车辄以示痛绝,特别是被围于陈蔡之间,受尽饥饿之苦,弟子一个个面黄肌瘦……这不也是鸿才遭黜么?更何况“吾材不逮(及)孔子,不偶(遇)之厄(困),未与之等”哩!可见“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王充、孔子,可谓圣贤相知,惺惺相惜呀。

与那班神化孔子,迷信孔子的腐儒迂士不同的是,王充推尊孔子,是从道德纯粹,智慧博大,情趣高尚等方面出发的。认为孔子是圣人,但不是神人。圣和神的区别在于:“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需学以圣。”王充在《实知篇》否定汉儒鼓吹所谓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滥言,认为圣人需学知、问知、思知,而无所谓“性(生)知”者。“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因“圣人需学,知其非神。”又在《知实篇》中列举16证说明“圣人不能先知”之理,还孔子以人的本来面目。圣人学而后知,那么圣人也可学习:“圣可学为”,“圣贤可学”。将孔子从汉儒所供奉的古庙冷宫里,搬回到人间烟火中来,世人皆可仿照学习,修养成圣,此亦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也。

但是,王充“问孔”、“刺孟”也确有其事,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而论定王充反孔非儒,而应看其所论何事,所非何因?他是从什么样的动机出发,又是怎样非议孔孟言行的。王充的《问孔篇》问难孔子凡17事,《刺孟篇》驳论孟子凡10事,并且常常针锋相对,论辩尖锐。但是他的出发点不是肆意低毁孔孟,而是欲辨明真理,阐明圣道。他在《问孔篇》开宗明义地说:“世之儒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间难。”王充反对对圣人一味盲从的学风,认为圣贤下笔著述,用意专精,尚有不完全对的地方,何况他们一仓促吐言,安能皆是”?因此他在《问孔》、《刺孟》两篇中专就孔孟的“仓促”率尔之言进行辩驳。当然两篇之中也有辩所不当带者,也有对孔孟言行理解偏差者,但是他对孔孟思想的核心内容,即所谓“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并无半点非议。由此可见王充之问孔刺孟,是承其大道,而攻其小疵,不仅不会伤害孔孟之道,而且会使孔孟之道更为纯粹,更为明审。他说:“荀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西洋哲人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王充也是既爱孔子,更爱圣道;既尊圣人,更重真理。因为圣人之所以可贵可敬,端在于他追求真理,代表真理!王充为追求真理而不惜问孔刺孟,又有什么过错呢?正如世人不能因医生为人类治病救难而斥其非人一样,我们自然也不能因王充以攻孔孟之短而斥其非儒了。

作为受儒家经典教育出来,受汉世“独尊儒术”之风熏陶出来的王充,对儒学也是倾心服膺的,他对儒生也抱着赞赏和同情的态度。王充《论衡》一书几乎处处有批评俗儒误说的言论,但同时又时时可见他用儒学的标尺来衡事评物,《自纪篇》介绍他的著书方法是“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才”,“圣道”,即孔孟之道,即儒学原理;“通才”,即通博之人,指诸子百家。圣道是王充论事定断(折衷)的准尺,诸子是王充阐明道理的佐证。主次清楚,重心明了。为了申说其重儒贵学的思想,王充专门写下了《程材》、《量知》、《谢短》、《效力》、《别通》、《超奇》、《状留》七篇文字,还在《非韩篇》中申说了相同的观点。王充贵儒主要从事业、道德、才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的。首先,王充认为,儒者有高尚的事业追求:儒生以五经为业,文吏以簿书为事。五经是讲大道,求真理的;簿书只是处理具体事务的。《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儒生所求的道即形而上的道,具有原则、规律和真理的性质。文吏所事的簿书即形而下的器,只是具体的办事方法。以此见道比器高,道本事末,儒生的事业自然比文吏高尚得多。他不止一次地反复强调:

五经以道为务,事不如道,道行事立,无道不成。然则儒生所学者,道也;文吏所事者,事也。

儒生治本,文吏理末,道本与事末,定尊卑之高下,可得而程矣。(《程材》)

以儒生修大道,以文吏晓簿书,道胜于事,故谓儒生颇愈文吏也。(《谢短》)

韩非轻仁义,重耕战,认为儒生“不耕而食”,至斥为“五台”之一。又将儒生比为鹿,有用之吏比为马,说世有千金之马,以其有用也;而无千金之鹿,以其无用也。遂认定儒生为无用。王充针锋相对地指出:韩非只知以鹿马喻,而不知以冠履喻。儒者如冠,有用之吏为履,其高低贵贱不言自明。儒生讲求的道,在当时社会具体讲就是仁义,仁义是维系社会机制有秩序、有等级地运行的保证。故“仁义至重,不可弃也”,“儒为道官(明道之官)之吏”,不可弃也。他说:

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缨,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非韩》)

王充认为“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儒生讲求大道,阐明礼义,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他们以身作则,“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民知礼义,爱其主上”,这是保证统治者得以实现其统治的首要前题。如果没有儒生的这些工作,礼义废弛,纲常涣散,秩序混乱,农民缺乏耕地的安定环境,战士没有从征的物质条件,纵然有耕战之士也无所用其武艺了。正如齐景公所感慨的“若君不君,臣不臣,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之哉”!

其次,儒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王充说:“儒生不为非而文吏好为奸者,文吏少道德而儒生多仁义也。”儒生习经典,修大道,“被服圣教,日夜讽诵,得圣人之操”,有仁义为准绳,有道德为约束,行身处事,率由道轨。在上下级关系中,“儒生学大义,以道事将(官长),不可则止,有大臣之志;以经(经典)勉(努力)为公正之操,敢言者也。”(《量知》)他们正直对上,公正处事,能言敢谏,不搞阴谋诡计。可是那些不是由经术进的文吏就恰恰相反:“文吏幼则笔墨,手习而行,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收刮),处右则弄权,幸上(上级)则卖将(长官)。一旦在位,鲜(华)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程材篇》)。与儒生形成鲜的对比,文吏不闻仁义,但知舞文弄法,营私为己,趋炎赴势,卖将求荣;一旦得势,峨冠利剑,耀武扬威;一旦受任方面,便兼并土地,侵渔细民……无所不用其极,毫无廉耻可言!

其三,儒生在才能上也比文吏优异。在汉代,儒生往往因不习吏事,不晓簿书,不被长官重视,因而沉沦下僚,仕屡不迁,世俗之人也因而瞧不起他们。王充认为造成这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将”的无能:“儒生之下,文吏之高,本由不能之将”。相反儒生不仅不比文吏能力差,而且还比文吏优异。很简单:“儒生能为文吏之事,文吏不能立儒生之学”。儒生治经义,究大道,通圣意,与只知考簿书,知民事的循文之吏相比固已自见高低了。况且“吏事易知,而经学难见”,能治一经的儒生,让他去治一个部门的事情,旬月之间即可学会;相反治一个部门的文吏,让他去治一经,就是给他一年时间也办不到。这好比“牛刀可以割鸡,鸡刀难以屠牛一(《程材》)。

儒生在事业、道德、才能等方面都比文吏优异和高尚,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用。可偏偏位不进来爵不尊,穷困潦倒,壮志难酬!而刀笔簿书之吏,却峨冠大车,超升越次,肥鲜轻骑,厚禄高官……。“儒生务忠良,文吏重理事”,观乎儒生和文吏的进退荣辱,则世风之优劣,官长之高下,举可知矣:“志在修德,务在立化,则夫文吏瓦石,儒生珠玉也。”“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程材》)儒生在社会上得意与否,即是识别这个社会治与不治、大不太平的重要尺度。

与他曾经问过孔、刺过孟一样,王充对儒生也不一概姑息护短,更不以短为长。他在许多篇章中都批评过俗儒浅学的可笑、荒唐和错误的说法,更在《谢短篇》中详细考察了儒生的缺陷。他指出,儒生所短,不只不晓簿书而已。他说:儒者所习,在于五经。他们“南面为师,旦夕讲授,章句滑习(十分熟悉),义理究备”,这对于五经本身来说,是无可苛求的了。但是,对于五经之后的事情,如秦汉之事,还有不知道的,“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者,所谓陆沉者也”;对于五经之前,天地开辟,帝王初立的事情,儒生又不能知,“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五经与上古相比就是“今”,只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者,所谓盲瞽者也”。陆沉盲替之人,乃智慧短浅、见识狭小之人也。儒生不仅不通古今,有的甚至连自己专经为守的经学问题也难以通晓,都是因为他们“信守师说,不颇博览之咎也”。王充认识到儒生有这些弱点,但并不菲薄、排斥他们,而是给儒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儒生泛观博览,成为“文儒”:“使儒生博观览,则为文儒。”(《效力》)文儒的特征是:“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与俗儒只知守师法,读经书形成鲜明对比。如前所说,王充在《超奇篇》中将儒生分为四等,即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文儒即兼有通人、文人、鸿儒的三重身份,他既博学、通古今,又明大义、善著述,是知识、智慧、文采、德道的综合体,是超人,是奇士。可见王充是崇儒尊儒的,在儒生与文吏相比时,他无条件地倾向于儒生;在对儒生作专门分析时,他又为俗儒守文、见识鄙陋而痛心疾首,因而提倡通博的“文儒”。他爱儒,爱其明大道,有气节;他非儒,非其浅薄,恨其鄙陋。爱得有度,恨得有理,完全出自完善儒学、爱惜儒生的良苦用心。

王充问孔,不影响他尊孔;王充非儒,不影响他崇儒。他的尊孔,是有理智的尊孔;他的崇儒,是有原则的崇儒。这个理智,即是不迷信;这个原则,即是真理性。有人因为王充非毁俗儒而定其非儒,问难孔子而说他反孔,完全是皮相之见,不合实际。还有人见王充提倡自然而定他为道家,主张薄葬而说他是墨家,也都是不可靠的,兹不赘论。

下页:嘉言谠论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