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儒学论“慎终追远”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慎终追远”所推演的祭祀祖先活动,其人类学本质是敬畏与感恩,是养成族群祥和之气,是人间活动不得悖逆游戏规则的“自然法”前提。如此,“民德归厚”才有了可能性。

《论语》引曾子的意见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直译这段话就是:“居丧守礼,虔诚地祭祀远祖,社会风气就会归于淳厚纯朴。”

慎终,是指虔敬地为父母操办丧事;追远,是追怀祭祀死去的先人。但儒学与历朝历代官方都推崇的这件事,“民跟德归厚”有何关联?

古人政治管理有两件大事:“祀与戎”,祭祀与战争。常常听到有人质问:难道经济活动不是国家大事吗?在文明邦国,经济活动,一般诉诸于“自发秩序原理”,国家除了制定交易规则、税收制度等活动外,一般不做过多干预。因此,经由宗教完成的神恩信仰或经由祭祀完成的天道信仰,以及对外战争,就成为邦国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大事。

“慎终追远”是“祀与戎”中的“祀”。

这种“祭祀”活动,是对家族逝者的追怀。上至帝王卿相,下至黎民百姓,按“礼”,都应有此祭祀活动。当然,祭祀活动将依照各自的贫富程度和官阶大小有不同,这是另一个问题,且按下不表。这里只说“慎终追远”。

至少自周代以来,“慎终追远”就成为共同体间的共同习俗与记忆,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公共政治有关,历来无人敢于破毁这种习俗与记忆(只有墨家主张薄葬,但也没有更多反对祭祀的言论)。祭祀,甚至具有了“法”(礼法)的意义。考察三千年中国史,可以看到那种植根于共同体文化习俗与记忆的立法精神。慎终追远”“始终是中“华法系”背后的文化诉求之一。

儒学并不讨论死后是否存有灵魂,因此,儒学不是儒教。故儒学是不同于信仰的另一种人间智慧。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就是这种智慧的精彩表述。但孔子的意见仍然保留了对“鬼神”的“敬”,这是特别需要拈出的一种“类宗教信仰”。“鬼神”在儒学那里很大程度属于“祖先神”“敬鬼神”作为一种。“礼法”要求,含有祭祀活动,这就在经验事实上表达了对亲人死后的敬意,是对死者发自真情并由礼法保证的尊重。由于死者不可能给予祭祀者以相应的“回报”,故生者用于祭祀的不菲花费,事实上等于“打水漂”。但正是这种不计功利的活动,经由邦国、族群、家庭的代代沿承,培育起共同体间最重要的“不忍之心”。此即“视死如生”的感觉经验。有此经验,后人即易于生成生命的敬畏和对先人的感恩,由此连类而及,知道他人也有此“不忍之心”,有此“视死如生”的感觉经验,于是,人间的种种争斗,至少怀有了某种不必言明的规则,如战争中不去挖掘敌方的祖坟,不去杀戮老人孺子,为战败者保留祭祀先人的权利等等。这种行为演绎下来,就成为一种传统文明,而那种动辄掘人祖坟、杀戮老幼、摧毁祠堂的行为,则成为一种反文明的暴戾。

因此,“慎终追远”所推演的祭祀祖先活动,其人类学本质是敬畏与感恩,是养成族群祥和之气,是人间活动不得悖逆游戏规则的“自然法”前提。如此,“民德归厚”才有了可能性。

儒学倡导这个理念,如儒学其他理念一样,其来源必是当初的问题意识。当初,必有无视死者尊严的草葬等行为,被圣贤人物看到,成为一种思想焦虑。儒学认为草葬先人是不文明的,必须赋予死者尊严,只有“我尊重死者”,后来人才有可能“尊重我的死后”。故儒学的这种讲述,逻辑地含有“人我两利”之理。儒学的讲述,经由文本和规则约束,进入主流社会,成为一种习俗与记忆时,它的精神构成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通往“仁德”的。

即使在现代社会,草葬死者,也是一种非文明现象。当然,如何在现代殡葬中回归或重建“礼法”,是另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并不轻松,但极有必要。现代殡葬各行其是的“乱象”,是传统价值取向的混乱。这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不忍之心”的养成。不能说社会戾气与此有必然关联,但人心的粗糙,对生命敬畏的缺略、对先人感恩的缺席,确有可能是“民德”未能“归厚”的原因之一。就这个意义上说,“慎终追远”依然是养成天下祥和之气的重要传统。(金纲)

下页:《礼记》通过礼仪间接论色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