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孔子思想体系:从天道出发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如果成体系的话,它都必然有一个出发点,或者说是一些公理性的假设,就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一样。

早期人类社会的思想家们,通常都选择“天”或“神”作为自己学说的理论依据。孔子则继承了西周以来“天”的观念。因为宇宙之间、自然界的一切都早已存在了那么长的时间,世界一直有秩序地运行变化,一切都是按部就班,那么和谐。这证明天的伟大,天地的运行是那么完美,什么都像设计好了似的,有条不紊,所以人类只要效法天,人类社会就一定会和谐地运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要效法天,《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公理假设:天地自然的秩序,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秩序。这就是先秦时代所谓的“天道”,既是孔子思想体系的起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这个落脚点,应该是在孔子的晚年完成的。孔子的思想,在晚年有一次很大的转折,就是从仁义礼乐的世俗伦理,上升到天道性命的探索。这一转变,应该与他晚年喜读《周易》有关。《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的话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的这句话常常被用来作为孔子只关心人事,不关心性与天道的证据。但是全面地考察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就知道这样的理解是有问题的。第一,《易传》中大量地记载孔子说到性与天道,如《系辞》几乎通篇都在讲天道;《文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利贞者,性情也。”《谦卦·彖》:“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而且孔子自己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二,在孔子的后学学生中,讲性与天道的也很多。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也说:“形色,天性也。”第三,在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中,也有不少关于性与天道的说法,例如:“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圣人知天道也。”(《五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性自命出》)“有天有命,有地有形。”(《语丛一》)郭店楚简中的这些儒家著作,跟七十子及其后学弟子有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孔子的学生谈很多性与天道,而且常称“子曰”,不可能跟孔子没有关系。这些材料,可以说明孔子并不是不谈性与天道。子贡所言,可能是孔子晚年学《易》以前的情况。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子赣曰:‘夫子它日教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这段话既可以看出孔子晚年的变化,也可以证明子贡对晚年孔子的认识也有变化。孔子一生不得志,晚年难免会思考一些天道、命运之类的问题,由此进入形而上的思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这种转变,并不是和原来的思想完全对立,而是原有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前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一转变,与其说是使他的学说变成了另外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为他原来的学说找到了天道、天命的依据,使得这一系统更加完善,而且具有了思辨色彩。

正因为孔子认为他的学说根源于“天”,因此,他对自己的学说充满自信,他相信有一种“天命”降临在他的身上。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竂其如命何?”(《宪问》)“天生德于予,桓趔其如予何!”(《述而》)

下页:孔子思想体系:从世俗到宗教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