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爱众、得众、济众、容众和从众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百姓、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由此体现了对广土众民的爱民责任承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回答子贡关于“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不可以称为“仁”的问题时,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要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与弟子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说:“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之心的人远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的精神。不惟如此,孔子还揭示了如何“得众”的德性功夫。《论语》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尧舜以民为本的治理之道:大舜对继任者大禹耳提面命地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要收服天下民心,得到民众拥护,就必须讲究宽容,做到宽以待人。孔子传承了大舜“宽则得众”的理念,认为能够做到恭宽信敏惠五德就可以称为仁,他指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据《论语》载: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五则认同从众。儒家既主张从众又反对盲目从众,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孔子重礼,但也重义,认为礼的践履应以是否合乎义来取舍,也就是注重礼的适宜性和合理性。他表示,虽然用麻织礼帽惯常认为合乎礼制,但是即便改用丝帛却由于节俭,因而我可以遵从大家共同的做法;做臣的在堂下跪拜君主是合乎礼制的,如今大臣直接到堂上跪拜就过于骄泰,因此即使违背众人意愿,我仍然认可先在堂下跪拜。可见,孔子根据礼与义的双重原则来确定是从众抑或是违众。儒家一贯反对“乡愿”人格,把没有原则只知媚俗趋时、同流合污的人称为“德之贼”(《论语·阳货》)。孟子对孔子之所以将“乡愿”称为“德之贼”做出解释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由于“乡愿”之人同流合污且自以为是,它违背了尧舜之道,故它败坏了道德。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众人都厌恶一个人,必得仔细审察;众人都喜好一个人,也必得仔细审察。这一所谓的“相人之术”绝非一些俗人所理解的那样是用以整人、治人,是宣扬“众人服我”的“自我本位”或“自恋自大”,而是主张以事实为根据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强调不能局限于“俗见”“成见”,不能以众人的好恶作为标准做出决断。要知道,从众并不是绝对善的,而审察是正确识人、用人的基本要求。

下页:天下为公与中国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