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生而为人 学而知礼 如何读懂古代“礼”书?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古代的“礼”书向以难读著称,这不止是由于其语言古奥简略、记述烦琐,也是因为其内容离现代的生活太远。时至今日,连读它的人也很少了,能读懂的人则更为寥寥。

但是“礼”书又不可废,一方面研究古代文化(包括文学、历史、语言等诸多方面)离不开它,不但有时需要查查翻翻,要想功底深厚些,还应该系统地读读它;另一方面,这些书里包含着大量有关典章制度、器物建筑、古代风俗习惯、古人思想观念,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可供挖掘。

关于古代的礼制,现存最早的书籍是收在“十三经”里边的《仪礼》、《礼记》和《周礼》,过去人们合称之为“三礼”。“三礼”不是一下子都列为“经”的。汉代时先以《仪礼》为“经”,后来又加上了《周礼》。《礼记》列为经,是更晚的事。

《仪礼》讲的是“冠婚吉凶”的礼仪。古人对人的一生中最重视行加冠礼(成人的标志)、婚姻和丧葬,所以《仪礼》对这些方面的记述最多。《周礼》原名《周官》,记载周代职官的设置和职责(其中《冬官·考工记》是用别的书补进去的)。《礼记》本来是采集许多书籍的内容加以缀辑而成,所以称为“记”。其内容也比较杂,计有通论礼的意义、解释《仪礼》、说明古代礼制、杂记孔子及其弟子和当时人的言行等。这三部书比较起来,以《礼记》为易读,而且也比较容易引起阅读的兴味,因为其中有许多较为完整的小故事,包含着不少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哲理以及有关日常生活的一些礼仪。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读“礼”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是不要认为这些书上所记述的礼仪都是事实。《仪礼》和《周礼》虽然都较早地被尊为经,并长期被说成是周公、孔子所作,但据后人考证,两书所记大多是儒家的理想物,未必在周代就实行过。至于《礼记》,成书后又经汉代经学家口耳相传、增补删汰,更夹杂了汉儒的想象与见解。当然儒者也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定是根据当时政权机构、各地礼仪、前代学者的言论综合加工而成,可惜哪些是实有的,哪些是乌托邦式的,已无从一一考辨。但是,礼书并不因此而失去它的历史价值,因为自它们成为经典以后,就对历代的礼制以及社会伦理、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意义更多地是启后,而不在述前。

二是注意这些礼书中所反映的先民生活和心理状况。例如《周礼·秋官》说小司寇的职责有“掌外朝之政,以致外民而询焉”,“以三讯断庶民狱讼之中”。询万民的内容为国危、国迁、立君,都是当时一国的最重大事件,三讯依次为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而断案直接关系到人民利益,也是国家的大事。小司寇的这些职责,既表现了制礼者理想中的尊重民意的政治体制,也反映了更古老的时代通行的酋长制度的“民主性”。如果我们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礼书,就可以从这类材料中归纳出远古时代社会生活的图画,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三是对于古代的“礼”不要看得很神秘。封建时代的礼,大多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和习惯,而这些生活规律和习惯又有其合理性。形成礼的时代越早,其源于生活的现象越突出。待到当政者使之规范化,形成明文,又加以雕饰,搞得更为繁复,再假托什么先王圣贤所定,于是就成了教条戒律,神乎其神了。我们读“礼”时,应该学会剥去蒙在古礼上面的障眼的外衣,看到其最初的生活依据。

例如《礼记·曲礼》规定:“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帷簿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这些都是关于走路的规定,初看时或者觉得太烦,似乎连走路都不自由。实则不然。“武”即足迹。堂上地方小,宜于小步走,“接武”,即一个脚印挨着一个脚印,不要大步。“布”即分布,“布武”即脚印不相连接,也就是放开大步走。堂下也就是庭院,地方宽敞,所以走路不受限制。室内呢?空间也小,可能还坐着或立着人。“不翔”即走动时不得像鸟飞翔那样挥舞两臂,以免妨碍他人。“趋”是小跑,在他人面前趋,是对对方尊敬的表示。如果自己在帐幕之外,对方在帐幕里头,彼此见不着,自然不必趋,堂上的地方小,不可能趋;手里捧着玉为什么也不趋呢?玉是贵重物品,执之应该小心翼翼,万一趋得不好玉会摔坏,因此执玉时可以不趋。—《曲礼》上的这些规定,岂不都是生活之必然吗?

需要注意的第四点,是古代的许多礼为历代所承用,但形式上不断有所变化,有一些则直到今天也并没有彻底消亡。通过一定的思索、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历代礼仪的沿革和现代一些风俗的来源。例如《仪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婚姻过程中“六礼”的规定。这“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表示求婚的意愿,媒人去时要带着男方的礼物(即后世所谓彩礼);如果女方愿意,男方就再派去媒人询问对方女子的名字,从名字上可以推断辈分、嫡庶,这就是“问名”;“纳吉”是通过占卜,判断婚事的吉凶;“纳征”又称纳币(币为布帛之类),即男方送给女方定礼,把婚事确定下来;这之后男方就可以向女方征求对婚期的意见了,这就是“请期”;最后要成亲了,就要“亲迎”,即新郎要亲自到女家迎来新娘。

这“六礼”基本上为历代所继承,直到几十年前我国广大地区的旧式婚礼,也还在履行这一套手续,只不过有局部的变化。旧式婚礼有所谓“换帖”,双方交换议婚男女青年的生辰八字,其实这不过是“问名”与“纳吉”的结合而又赋予了时代特色:龟甲占卜被测算八字取代。现在这些迷信的东西不流行了,但是经介绍而成的婚姻有许多也还要通消息、送彩礼、了解对方家庭身世、商定婚期,偶尔也还有讲究什么属相跟什么属相相克不相克,举行婚礼那天也要新郎亲自去迎接。这里面,就既有生活之必然,也有旧时婚姻的残迹。

任何时代的礼制(其实也就是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都有很多来自前代的风俗习惯,同时又成为后代风俗习惯的源头之一。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我们就会对民族文化的演变有更深切的认识。(许嘉璐)

下页:思想依于仁义,行为合于礼制,而后方成君子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