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杜吹剑:人生岂能无礼而终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题解】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凡在城市里参加过丧事的人,可能都会有如下感受: 仪式简短粗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殡葬收费昂贵、服务专横且无视家属心情意愿、来宾着装五颜六色毫无哀情甚而在礼仪过程中互相说笑……整个丧葬过程除了向遗体告别行鞠躬礼外,根本就不成“礼”。

按理说,婚丧嫁娶乃民之大礼,丧葬礼尤为重要。即使在很“现代化”的欧美各国,仍然非常重视丧葬礼,并很好地保留着各自富有民族文化特点的传统仪式。反观我们,曾经的“礼仪之邦”已真正是“礼崩乐坏”,怪不得有人愤而论曰,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无礼”的国度。此论虽有偏激,但也大致不差--君不见,今日的中国人见面不行礼、称呼不循礼、仪式不知礼等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对待丧葬礼草草了事之态度,可谓最有力的证明。

丧葬礼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丧葬礼仪式大体确定于周代,对丧葬礼的规格、等级、程序等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体现的是儒家所倡导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价值理念。终即指丧葬礼,追远是指祭祀礼,意谓“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而且,因为死者的离去,原有的社会关系链条出现断裂,聚集与之生前有社会关系的亲友故旧进行悼念,是为最佳的社会整合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葬礼虽因死者而办,但更多的却是为了生者,通过对死者的后事安排,使生者的现世秩序得以继续并更加和谐。

故此,在当今世风不佳孝道淡薄的情形下,倡导隆礼重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而且,重丧并不等于厚葬,孔子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既是中国丧葬文化的传统,也符合当今“绿色殡葬”的精神和方向。关键问题是,外在的丧葬礼仪是产生、维持、验证行礼者心态的手段,内在的道德自觉则是礼仪行为的动机,是为一体两面,不可偏废。

下页:礼——恭敬尊重 礼仪文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