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孔子之学是仁礼之学 主中和之道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从广义上说,仁是爱人之心,礼是社会秩序。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中和之道。中,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集注》)用现代语言说,“中”是以人为本,顺乎时代,合乎民心,不走极端,无过与不及之失,所以是行仁的正道;庸是社会人生常态常道,必然规律,平凡正大,不诡异神秘,人人得而行之。

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受孔子和儒学的影响,中和之道成为主流的核心的意识,左右中华思想发展的方向和中华文化的生态。构成中华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学,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学,而形态各有不同。儒家讲仁礼中和之道,始终高举仁爱、礼义的大旗,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目标。道家与道教讲阴阳中和之道,老子主张“守中”,“知和曰常”,以中和为贵,庄子有“天和”、“人和”之说,《太平经》谓: “阴阳者,要在中和”,李道纯提出守中致和的丹道论,中和成为一条思想主脉。佛教哲学可称为缘起中和之道,主张离断常见,不执于有,不执于无,亦不执于不执,是谓中道,即俗即真,即心即佛,平常心是佛,而人间佛教就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行其中道。由此之故,在中国思想史上,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诡秘主义皆无大的市场,不能成为主流意识,人文与宗教、信仰与理性能够互制互补,各种学说中形成温和主义占主导的传统,避免了大的宗教狂热和反宗教狂热。同时和而不同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化认知传统,已深入人心。

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提出“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当代民族学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十六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一条贯穿古今的红线,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彼此的尊重与合作。中和之道使中华文明形成多元通和模式,表现为包容性大,排他性小,它是多样的开放的和谐的,各种学说和各类宗教渐行渐近,相互吸收,汇合融通,大多数中国人成为宗教和百家的“混血儿”。文化的摩擦与冲突也时有发生,偏激主义也曾风行,但都因不符合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因而未积淀下来,终于被淘汰出局。

下页:春秋时代的风度礼仪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