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杨永亮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然都希望在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中保留自己文化的独特个性,使中华民族能以自己独特的身份融入多元化的世界文明之中。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社会凝聚的这种“集体意识”,其基本的内容又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新浪网曾经做了个网络调查,近两万网民接受调查,七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这表明在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在“西化”到了一定程度,大家需要回归传统文化保护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丰富、包容之博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血脉,应该是这一“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在生前就吸引了许多人来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顾颉刚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说: “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所以众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卫国的遽伯玉都是。但是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因为他一生不曾得大志,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孔子殃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于此可知,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的关系。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国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意思是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 “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饰、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贤人也够多的了,他们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司马迁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说: “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文化的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现代以来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 “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目前当务之急。”为什么?因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吴宓也说: “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1.孔子本身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2.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柳诒征的看法与吴宓差不多,也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与新文化运动唱反调,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犹太、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晚年正逢“文革”批林批孔,他是公开站出来反对批孔的几个著名学者之一,后还因此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多次公开批斗,甚至还在批斗中一条腿被折磨致残。

总之,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中,孔子在无数的阅读和诠释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下页:君子以经理天下为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