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论语点睛补注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八佾第三
类别:四书蕅益解 作者:蕅益大师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卓吾云。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卓吾云。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卓吾云。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呜呼。可以中国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卓吾云。季氏闻之。不胜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无所争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素以为绚。谓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称绝色也。人巧终逊天工。故曰绘事后素。后者。落在第二义之谓。非素质后加五采之解。礼后乎者。直斥后进之礼为不足贵。亦非先后之后。卓吾云。与言诗。非许可子夏也。正是救礼苦心处。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无限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方外史曰。禅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闻之矣。教自击鼓而往者。吾不欲听之矣。律自发心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呜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补注】当与三家者以雍彻章合看。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后。方行禘礼。尔时九州之方物。毕贡于前。历代之灵爽。尽格于庙。可谓竖穷横遍。互幽彻明。浃上洽下。无一事一物。不罗列于现前一刹那际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谓此处无银三十两也。

【补注】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本性一体之说也。知神人之一体。为万物而报恩。其知禘与一切祭之说矣。若杀生以祭神。行私而求福。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此处无银三十两。蕅师盖借以喻孔子不言之言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许也。祭如不祭。谓无诚心之人。故夫子不许之。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卓吾云。媚。便获罪于天矣。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花发之茂。由于培根。礼乐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圣心法。故从周。只是以心印心。又从周。即从夏商。即从太古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卓吾云。只论礼与非礼。那争知与不知。方外史曰。不知便问。是孔子直心道场处。若云虽知亦问者。谬矣。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见得是羊。孔子见即是礼。推此苦心。便可与读十轮。佛藏二经。(二经明剃发染衣者。不论具戒破戒。乃至不曾受戒。亦是佛弟子相。决定不可毁辱。)卓吾云。留之。则为礼。去之。则为羊。故云。其羊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于三宝境。广修供养。人亦以为靡费者。多矣。哀哉。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广继嗣之道。故乐不淫。哀不伤。若以求后妃。得后妃为解。可笑甚矣。诗传。诗序。皆云后妃求淑女。不知紫阳何故。别为新说。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患三家之强暴。问于有若。有若对曰。惟礼可御暴乱。此端本澄源之论也。今云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卓吾云。实是说他谏他咎他。亦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一匡天下处。是其仁。不俭。不知礼处。是其器小。孔子论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盖大器已不至此。况不器之君子乎。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

【补注】孔子论乐。即是论心。乐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乐也。始作翕如者。因该果海。故当慎之于初也。从之者。谓闻善言。见善行。沛然莫御。若决江河。纯如者。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也。皦如者。光明遍照。无所障碍。绎如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尽于未来也。一切事如是而成。乐亦如是而成也。古者司乐之官。即司教之官。故称之曰太师。尚书舜典。命夔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此皆以乐正心之义也。心正而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矣。故曰神人以和。孔子于乐屡言之矣。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曰乐则韶舞。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曰。人而不仁如乐何。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曰。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乐之关系成败兴亡者如此。故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下。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治国者。其知此义乎。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终身定评。千古知己。夫子真万古木铎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觉浪禅师曰。此评乐。非评人也。盖韶乐。能尽舜帝之美。又能尽舜帝之善。武乐。能尽武王之美。未能尽武王之善。舜武。都是圣人。岂有未尽善者。方外史曰。王阳明谓金之分两不必同。而精纯同。以喻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纯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论。故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即是吾不欲观之意。非是观其得失。

【补注】哭泣尽情。哀之浅者也。念佛送终。求佛接引。出轮回。生净土。哀之深者也。孔子易传。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可知死者精气。不死者灵魂。变则善恶殊途。升沉远隔。若堕畜生饿鬼地狱。苦不可言。故临命终时。家人亲属。当朗诵佛号。助生净土。不宜哭泣扰其心神。陷亲苦趣。罪莫大焉。待体温已冷。神识已离。然后收敛。尽情哭泣无妨矣。愿仁人孝子。广播斯言。

下页:里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