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理学心学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仁,是孔子伦理之立论基础 早期儒家不分主客体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就倾向人之德性,以作为社会、政治等规范之立论基础。如《尚书》虽有帝、天等思想,然并未建立帝天之绝对超越地位,而随着朝代之递换,反而更重视人的德性,如周天子取代殷商政权,认为是周王之德受命于天之故,如《尚书》云: 惟我周王,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多方)又云: 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康诰)又如《诗经》云: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周颂)又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雅)此皆显示于帝天思想之人文化、道德化。甚至反省天不可信,须以民为主,如《尚书》云: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居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洪范)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皋陶谟)

由《尚书》、《诗经》所述,可得知中国自古以来颇重视人文道德,此也成了中国文化之特质及儒家伦理之立论基础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相当重视个人道德,如《尚书》、《诗经》等。面对于周朝封建之瓦解,孔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周礼徒具形式,而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秩序崩溃。所以,孔子认为解决之道,须从个人的道德做起,此即是仁。

仁,乃是孔子伦理之立论基础。而孔子对仁之重视,遍布于《论语》中,如云: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克己复礼为仁。(乡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仁乃内在于个人德性中,透过践仁以知天,若无仁,则礼乐等一切无法建立。而践仁功夫即是从己入手,从其至亲而推广之,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里仁为美”(里仁),由仁而建立伦理规范。

孔子虽透过践仁知天的方式来实践伦理,但孔子又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依不同根性而因材施教,学生们对于“仁”之请问,孔子所回答的也各不相同。这显示孔子对伦理之立论基础为主体或客体未有绝然之区分。(陈英善)

下页:从孔子四句、张载四句 到二程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