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流传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却也有许多人对其有误解:
一、中庸之道就是无原则、无主见、遇事和稀泥。
有人可能认为,有人坚持向左,有人坚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见,这就是中庸了。
这是不对的,中庸不是自己没主见,别人说什么是什么,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见,那就是“持中”。
当别人坚持向左或向右,而我坚持走中间;当别人坚持加速或减速,而我坚持不加不减;当别人坚持对敌人要凶狠或对敌人要仁慈,我坚持既不能过狠也不能过于仁慈,这就是中。
“中”就是中庸之道的态度,坚持做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不欠着也不过犹不及,这才是中庸。
二、中庸之道不是墙头草,随草倒。
有人可能认为我采用中庸之道就是哪方胜利,哪方势大,我就随哪方,你这叫随波逐流,而不是中庸。
中庸之道也是要坚持,坚持走中间的路线,有人称之为中间派。
三、中庸之道不是不进取。
有人认为我中庸,我就不用努力,我不努力顺其自然就是中庸,这也不对的。
中庸也要努力,努力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儒家一直是讲究有为的,要做出成绩来,要对国对民有贡献,所以孔子不可能鼓励无为。
中庸就是要让每个人都采取一种中的态度生活,遇事不退缩不激进,更不能走极端。
有人遇到点小事就炸了,持刀伤人,这就不是中庸了,孔子是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传播中庸之道。
《中庸》第一章最末句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或许用“中和”二字更好,一个庸字渐渐有了贬义,而和字就顺畅的多了,做人就是要不急不缓,遇事不怯懦不激进不走极端,有理有据,据理力争,和而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