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家风家训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李光地: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清康熙五十四年,时年74岁的大学士李光地返回故乡(今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早在康熙九年(1670年)即中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直隶巡抚,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为官近半个世纪,政绩斐然。著名史学家陈祖武先生称其为“一代创业功臣”。在返乡前,李光地已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要“告老还乡”,虽未获批准,但此次返乡之行也隐隐已有荣归之意。

李氏在外为官多年,其间虽不曾在家乡与京城间频繁往来,但也不至于两地消息隔绝。虽然如此,当回到家乡时,看到家乡子孙以及族人的变化,他还是大为震惊,在给地方官的一封书信中他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变化。李光地直言,李氏子弟“习气甚庞”,不仅如此,“自家子弟及乡党间习染深重”,甚至“匪类竄籍者亦多”。他虽未直接言明“习气”具体所指,但想来不外乎为当时富贵子弟所惯有的骄奢蛮横之风。

作为从政经验十分丰富的过来人,李光地非常清楚这种风气滋生蔓延的后果。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光地亲手订立了一系列“家训”,目前可见的有《戒子孙》《本族公约》《同里公约》等。康熙五十六年,他奉召回朝,仍然放心不下,临行前又订立了《丁酉还朝临行公约》。除此之外,在其文集中,尚有与上述“家训”在内容上高度相似的一系列“箴文”,目前所见有《劝学箴》《惜阴箴》和《诫家后箴》。

在这一系列“家训”及“规约”中,李光地极尽循循善诱之能事。首先,他以极其丰富的人生和政治阅历告诫李氏子孙及族人:“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激极,存乎其人。”先辈累积下来的基业不可能成为后代长久的倚靠,并称“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天幸其可徼乎?祖泽其可恃乎?”

其次,李光地也自知李氏家族在地方“根衍枝繁,人丁众伙”,且因其在朝为高官之故,家族势力日渐壮大,虽然他一再声称祖业不可倚靠,但其子孙和族人不一定能参透其中道理,从而将他的话语奉为金玉良言,因此他甘冒“刻薄之名”,只是盼望李氏子弟能在“阅世之久”后,“自知吾今日之言,是亲爱之至”。

李光地这些肺腑之言因何会为他带来“刻薄之名”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家训”,多以道理服人,其中自也不乏类似李光地这样的敦敦教诲,制订“家训”的人也多以自身经验、阅历和眼光,昭示子孙后代,期盼后人在人生发展上事半而功倍。但以效果言之,有些“家训”虽流传甚广,所涉道理光明正大,但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却未必一定显著。李光地所制订的一系列“家训”“规约”中,除了循循善诱之外,还辅之以国家律法,甚至是以律法为依托。他声称,“凡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席荫骄矜,衰落立至”“自今以往,有犯规条,我惟有从公检举,闻于官而与众共弃之,不能徇私庇护”。身居高位而不为子孙族人徇私,严以律法,以普通人情常理论之,也难怪会有“刻薄”之嫌。

然而以李氏子弟而言,其家族聚居安溪湖头(旧称感化里)已“十有余世”,俨然成为一个大家族,且族中又出了李光地这样一位高官,无形中已“泽被”众人,以致“不类子弟”日众,对于此种情形,李光地在教诲之余,辅以律法,甚至放出与其一代理学大师身份极不相称的“狠话”,称“尔不为吾惜名节,吾岂得为尔爱身命”,并直接告知子孙族人越界行为的严重后果,“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这些警示话语至今读来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犹回响在耳。

就这样,以教诲为先导,以律法为依托,李光地的“亲爱之言”一代代流传下来,在今日的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故居几乎是所有参观者的必选,在故居建筑林林总总的展示品中,以李光地制订的一系列“家训”为内容的展示牌最为醒目,细细阅读,认真体会,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关于治学、处世、理政的诸多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家训”展示牌,大多出自李氏后人之手,一代理学大师的人生经验及其传承显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下页:马丕瑶:一门双进士,三代五英杰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