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国学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儒道佛皆以“修身”为本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对儒道佛三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功能作用等问题的探讨乃是表现“国学精华”的最好方式。

儒家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道家乃“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佛家乃言空说假,力主离苦得乐。尽管儒道佛三家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形态,但他们都有其体现各家思想本质的内容,或者说皆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我看来,“仁信敬诚礼义廉耻”构成儒家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自然无为处下”构成道家核心价值体系。“中道慈悲苦集灭道”构成佛家核心价值体系。儒家是通过“仁爱”之道,道家是通过“自然”之道,佛家是通过“慈悲”之道,以实现社会、人生的和谐与完善。

儒道佛三家分别通过“社会”(人生)、“自然”(人身)、“涅槃”(人死)三极的设定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来展示他们各自的世界图景。儒道两家,特别是儒家,它强调的是人“生”学。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样一种重生轻死,重人事,轻鬼事,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倾向对儒家以及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道家和道教亦谈人“身”的修炼,同样的重“生”。总而言之,他们都主张把价值取向定在“此生”、“此身”、“此世”上。当然,在道教体系中也不乏超越性境界的设定,像“天庭”、“鬼域”等等,不过,主张“此身”即在现世长生不死则是道教的根本教义之所在。而佛教则喜谈“死”后的众生生活,或可称之为人“死”学。因此亦才有了佛教所主张的“穿透生死”、“生死事大”之说。

当然,我们又要清晰地认识到,三家欲实现他们的三极目标,都共同主张首先应从人的最初和最深处入手,即人的“心性”处。在他们看来,这是本根的存在,是大者的存在,是本来的存在。由此,“发明本心”,“存心养性”、“诚意正心”;“心斋坐忘”、“虚观静观”、“返朴归真”;“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恢复本来面目”,遂分别成为三家修行的途径。如果选用一个词和一句话能表达他们共同旨趣的话,那就是“修身”,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三家皆明白,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本质属性的呈现要靠“人”去“观想”,而人怎样来观想则取决于人的“心”的状态,心态如何则又需要人“修”。亦因此之故,我习惯这样表述人们既已熟知的一些提法,我会把“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倒写和读为“观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这里,是在凸显“人”及“人心”的地位和作用。

对儒道佛三家功能及特点,“古人”和今人多有概括和比喻。宋人概括道: 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古人有喻: 儒是粮食,道是璧玉,佛是黄金。今人南怀瑾有喻: 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每当我讲授国学谈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极其幸福的,因为在中国有这么多的思想宝库能提供各种人生所需要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许多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又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们全然不知有这么多的宝藏,对自己的宝贝视而不见,甚或无端轻慢。

我曾对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和特质作过这样的总结。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它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它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它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总之,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徐小跃)

下页:“儒佛道”思想中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