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国学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国学能拯救道德精神危机吗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精神危机弥漫于当下中国,越是精英阶层,精神危机往往越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国学被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拯救精神危机,理由是古典时代的人们内心相当和谐。我赞同在文化中承接传统,比如在教育中增加古典的内容,文字繁简并用,但是对国学拯救精神危机的说法不抱希望。古典时代的和谐景象,是不是今人对古人的完美化想像,本身就是一个疑问。什么是国学?这是谈论国学时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一般而言,国学指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但是对国学的具体界定,要么过于广泛,要么过于狭隘。研究印度学的季羡林先生被称为“国学大师”,这种国学过于广泛;认为只有原教旨的“国产学问”才是国学,又过于狭隘。“国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出现过,指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学热,受日本影响。有人倡导“国学”,排斥外来文化,如果这样的话,首要就要拒绝使用“国学”这个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词。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之所以繁盛,与它的开放性有关,传统文化学术已经包含了很多外来文化。还有人把国学限定为儒学,这是独尊儒术的思维,不是诸子百家的观念。寄望于国学拯救精神危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国学鸡汤化”和“国学产业化”。

“国学鸡汤化”以百家讲坛为代表,于丹领衔的坛主,以励志散文的方式讲述典籍,这种方式符合了观众“深入浅出”的需求。生产心灵鸡汤的作家,多如过江之鲫,但是他们过于注重“浅出”,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讲述一些平易的人生哲学,读者虽然喜欢,却很难对这些作家产生崇敬之情,他们的心灵鸡汤只是“家常菜”。于丹把心灵鸡汤贴上古代典籍的标签,如同厨师宣称自己的鸡汤添加了各种名贵药材,“家常菜”立即成为“国宴”。

“国学产业化”,以各种国学总裁班为例。几乎各大名校的哲学专业,都在办国学班,对象不是有志于国学研究的后学,而是总裁。哲学专业在大学里无法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只能出此下策,情有可原。在国学班学习的总裁,能够在国学上有多少长进,值得存疑,但也不算误入歧途。还有一些企业家(往往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要么嫌弃国学总裁班档次太低,要么明白国学总裁班只是一种创收方式,更愿意向江湖奇人捐献几十上百万,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档次更低、对方的创收目标更高。

借用一句老话,“国学鸡汤化”和“国学产业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个整日里主张平常心、无功利的演说者,对于演讲费用和接待程序寸土必争,自我产业化到了极致的程度。一个让国学院变成敛财工具的道士,会大讲一些心灵鸡汤,让金主视金钱为粪土,然后把“粪土”捐献出来。

能够应对精神危机的,只有信仰。一个人不去寻找信仰,却到处寻找信仰的替代品,最后只能走火入魔。如果这个人再把魔当成神,就不可救药了。遗憾的是,即使“文化精英”们,也处在这种状态中。(王晓渔)(文笔强势,但内容的确值得深思)

下页:老子思想的多元性及其对孔子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