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著作导读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淮南子》:批评但尊崇儒学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淮南子》严谨地考察国情,使“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即探究历史发展的思维,合乎夏禹、商汤、周文(武)的传统。刘安等研究了诸子百家,发现孔子研究西周初年的统治,继承周公的思想,以此来教导学生,是最好地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学派。他说,如墨子、杨朱、申不害、商鞅这些人的学说,就像伞盖上的支撑,车轮上的辐条,多一根不算多,少一根无所谓。可是没有儒家学说不行,《淮南子》的作者们认为要想成功地治理天下,应该以道为钓竿,以德为钓丝,以礼乐为鱼钩,以仁义为鱼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芸芸众生,纷纷万物,哪一个不追逐于左右,服从于君主?治国必须遵循天道,但“国无义,虽大必亡。”《淮南子》表达的治国思维,道家,儒家是一个整体,道指天道,德是天道的各种表现,礼乐仁义则是天道在人性中的反映,以道德为主,礼乐仁义为辅,是治国之道的整体,缺一不可。

《淮南子》认为,儒学的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使人不产生欲望,只能限制人们的欲望;不能让人不追求享乐,只能限制人们的淫荡;试想,与其让人怕刑罚而不偷盗,哪如使人没有偷盗之心呢?儒学做不到,可是道学可以做到。

《淮南子》说,一个参透了天道的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自由自在地活着,舒心惬意地行动,抛开天下诱惑而不贪心,无视人间万物而不取利,处身于浩淼太空,悠游于无边原野,登天堂与天帝作伴,操纵天地于股掌之中,怎么会为贫富肥瘦烦恼?修行到这样的火候,看透了一切,不做不该做的事,天下自然和谐,个人淡泊无欲,统治下的百姓自然纯朴……这样的君主,活着不要名号,死了不需谥法,成堆的财富不要,显赫的名誉不稀罕!这样的情景,就是“太清之始”。

“太清之始”侧重于个人的修行,达到“太清”程度的修行者为圣人,《淮南子》说,“圣人”统治的古代“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心,君臣辑睦。衣食有余,家给人足,兄良弟顺,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故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这种理想社会,天下人和睦融洽,人人都可生活得如愿惬意,近似于儒者向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其中提出的上下、君臣、兄弟关系,以及制礼作乐,又近似于儒者所述的“小康”社会,其代表性的“圣人”就是禹汤,周朝的文武两王及周公。

《淮南子》认同儒家大同与小康的理想,但是最美好的还是“太清”之始,那时候,没有刑罚,没有礼仪廉耻及毁誉仁鄙,万民不互相侵犯施暴,好比生活在混沌无知之中。汉初,有一些儒生不知变通,叔孙通称之为“鄙儒”。《淮南子》没有一般地反对仁义与文明,说社会道德堕落然后提倡仁,行为失控然后倡导义,破坏了和睦然后兴乐舞,礼仪败坏然后讲究表情装饰,夏商周后,世道衰败,才出现《诗经》和《春秋》。《淮南子》强调“圣人”制礼乐而不受制于礼乐,治理国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常规,而利民是根本,只要有利于民,就不一定要学古人。《淮南子》又认同了《尚书·皋陶谟》中所阐述的民本主义。它进一步阐述,法律制度应该与时俱进,礼仪应该适应各种时期各地区的民风民俗。总之,仁义作为社会成员行为操守的准则,是万世不变的,但在不同条件下,应该随时变通。儒者固执《诗经》与《春秋》,《淮南子》说,以这些过时的著作来指导当今的社会,怎么可能再现夏商西周那样的盛世呢?凡是“六经”(<诗>、<书>、<礼记>、<乐>、<春秋>、<易>、)都有所长与所缺,应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黄老无为”的笃行者,从曹参到窦太后,大多不重视学术与教育。刘安及其门客赞赏儒家的教育及其实践。《淮南子》说,孔子得意门生七十,教授门徒3000人,都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说话斯文有礼,行为可做仪表,是教育的成功。

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当单父地方长官,披星戴月的忙,把地方治得很好,后来孔子的另一门徒宓子贱接任。《淮南子》说,三年之后,巫马期化了装到单父私访。他来到河边,见几个渔夫把网来的鱼又放回河里,有点不可思议,问道:“作为渔夫,就是要多网些鱼,你们把网来的鱼又放回去,这是为啥呀!”渔夫答道:“宓子贱叫我们不要捕小鱼,刚才网到许多小鱼,所以放生了。”巫马期回去请教老师,“宓子贱的人格感召力真强极了,使民众在黑夜中做事,就像有刑罚贴身监督一样。宓子是怎样做到的呀!”孔子说:“我曾听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是‘此时此地的经验教训,彼时彼地即成为规则。’宓子贱肯定是这么做的。”《淮南子》的这个故事传递出这样的思想:对自然也要有爱心,爱心使自然持续发展;巫马期勤政,自己忙忙碌碌却没抓住民心。西汉后期学者刘向说巫马期过后曾向宓子贱当面求教,宓子贱答道:“我的做法是依靠民众,你的做法是依靠自己努力;努力者劳累而效率不高,调动民众者从容而效率高。”宓子贱尊重规律而行政,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将这种理念化为渔夫(民众)自觉(自然)的行动,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

《淮南子》把道家、儒家作为一个整体,互通互融,中间没有门户之别,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淮南子》批评了儒学的不足,企图以道学弥补之。它对孔子及儒学很是尊重并推崇,有学者将《淮南子》关于儒者关系的处理说成是“儒道之争”,是个伪命题。(姚治中)

下页:《周礼》《三礼》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