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消化道病防治 < 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历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来源: 作者: 时间: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反胃”、“吐酸”、“噎膈”等症范畴。《千金要方》云: “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丹溪心法 ·翻胃》提出:“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之说。《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云:“胃反,吐而渴欲饮水。”戴思恭《证治要诀》云:“凡气吐者,气冲胸痛,食已暴吐而渴,始当降气和中……”。元·朱丹溪《局方发挥》云:“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酢,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噫醋候》中有:“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他以停痰和脏气虚弱为因,致寒气客于脾胃之间,使得食谷不化,而致腹胀气逆。而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认为:“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必吐酸,为热明矣。”强调了本病是由于热邪落于胃经而导致的。有些学派认为是寒凉所致。而朱丹溪《丹溪心法·吞酸》“附录”一节中,则有他中肯的认识“吐酸……,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久,湿中生热,故以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吐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明·秦景明《病因脉治 ·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中则认为吐酸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甚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李中梓《医宗必读》云: “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能入胃,即带痰涎而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云:“此由阴阳不和,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由藏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胸内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中“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法则。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虚,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知矣。”此外,反流性食管炎也属中医学中“呕吐”的范畴。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去,故痛而呕也。”责之寒邪内扰,阳气不宣,于是痛呕交作。总之,本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如情志不畅,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以致胃气上逆。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而疼痛。本病初见吐酸,胸膈灼痛等症。若食管反流日久,则病情加重,出现噎食、嗝征等症状。



  忠告:本站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勿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要点 (健康书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