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狂荡人 智谋人 虚静人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有一种人告别亲人,离开家庭,到处跑,却不知道回家,这是什么人呢?大家会认为这是迷惑的狂妄之人。第二种人呢,“钟贤世”,就是钟情于世间,爱这个现实的世界、现实的社会,出来做官啊、发财啊。“矜巧能”,自己很傲慢,认为自己有学问、有本事。“修名誉”,培养名誉,喜欢出名,尤其讲民主政治要培养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爱夸张、吹牛啊,把地位、金钱、名气当做招牌,在人前炫耀,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却不晓得停止,“亦何人哉”,这算是什么人呢?“世必以为智谋之士”,大家会认为这样的人了不起,有智慧、有才华、有能力。“此二者,胥失者也”,其实这两种人都是迷惑狂妄的。“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可是世上的人会否定前一种人,赞成、羡慕后一种人。只有真正明白的人---所谓圣人就是彻底明白的人,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才知道取舍,知道何去何从。

有人问列子,先生为何如此看重虚呢?虚就是空。列子说,既然是虚,一切都空了,哪里还有个贵贱取舍呢?所谓虚,不过是个代号,静或虚都是代号,可以形容这个道的境界。你如果真的能够宁静、空灵,就会“得其居矣”,回到家了,居是归宿,静定空灵到极点就是归宿了。“取也与也,失其所矣”,取是抓过来,与是付出去,就是有增有减、有取有舍,都是过分,都不对。这是讲修道的原则,孟子讲“毋助毋忘”,《心经》讲“不增不减”,禅宗僧璨大师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都是这个道理。

“事之破鷂,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这个道德先天是完整的,本来是空灵自在的,不需要你去增加或者减少。但是后天的迷惑来了,使你看不到先天道德的光明,所以只好跟你讲仁义了。“弗能复也”,如果仁义也做不到,退一步就讲法治吧;法治再救不了,就堕落到讲武力、暴力了。个人的堕落,社会国家的堕落,历史的演变,都是这个道理。

下页:感觉不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