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子夏引述孔子的说法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孔子死后,子夏就是魏文侯的老师。孟子所见的梁惠王,原来是魏惠王,因迁都到梁,改称梁惠王。梁惠王的祖父就是魏文侯,也是个贤王。魏文侯听到这件事,就问老师子夏,“彼何人哉”,他是谁?赵襄子所碰到的那个人是魔还是妖怪?

“子夏曰:以商所闻”,子夏的名字叫卜商。他说据我听我老师讲的,“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孔子讲一个人做到真的和,心物就不分了,所以和是很难的。譬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讲和。我们大家都读过《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儒家所表达的道,就是大彻大悟,成道那个境界。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处谓之中,你们学佛学道,拿《中庸》来参,也许就可以大彻大悟了。那么人修养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该喜的时候就喜,该怒的时候就怒——佛也发脾气啊,佛经里就讲得很清楚——和就是起用,一念不生全体现,向上一路,能够起用了,空也是道,有也是道,所以《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修养真达到中和那个境界,心物就不分了,心物一体,“物无得伤阂者”,一切外境界就没有办法伤害你了。修道到证果的人,“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可以出入于水泥钢骨之中,像是空的一样;在水里可以玩,火里也可以玩,随便都可以,一切都自由。这要工夫证到那个境界才可以如此,这是子夏交代的,他说是听老师孔子那么讲的。

魏文侯虽然是他的学生,到底是一个君王,“吾子奚不为之”,“子”是对先生的尊称,他说这个理论你懂,老师你修养到了吗?你怎么不表演给我们看一下?

“子夏曰”,子夏说要怎么样才做到呢?就是“刳心去智”,拿佛法来讲,三藏十二部就是讲这四个字。刳心,把心念空掉;去智,把学问智慧一切都空掉。我们打坐坐在那里,又数呼吸一二三四五……根本是在用心,心没有空,没有“刳心去智”。而且刚有一点点境界,自己那个佛学的道理都来了,就用儒家的、道家的来注解,实际上没有做到,自己只是拼命在那里想。“商未之能”,子夏说,我没有做到。他讲老实话,“虽然,试语之”,虽然我没有做到,理论我懂,因为我的老师孔子教过,“有暇矣”,我很久之前就懂得,但是我没有做到。

“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魏文侯说,你为什么不问孔子老师自己有没有做到?“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这个就是做学生的答话,他说你不要随便批评,孔子他能,不是不能。因为达到了最高境界,反而很平凡,不标新立异,也不玩神通境界。他有高深的修养,但在做人做事上非常平凡。这是到家了,有神通不玩,这个很难。等于个有钱的人,把自己当成一毛钱都没有的普通人,没有骄气、没有自满,这是最高的境界。也等于禅宗的第一步“空”,这还容易;“有”则难了;“空”、“有”都去掉成为平凡,最难。所以《中庸》里有一句话,“极高明而道中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所以子夏说“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孔子什么都能,但所表现出的好像一无所能。

“文侯大说”,魏文侯听到子夏这么一讲,高兴极了,这个才是道。所以道在哪里?道在最平凡之中。这一句话书里没有,是我加上的。结论是做人处世做到这样,就到家了。下面是另一个故事。

下页:列子醉心于神巫